班校家管理模式
通常,在傳統的企業管理,只關注于企業績效的發展,強調沖鋒打仗,有生命力,有活力,有戰斗力,有制度,有管理。而單一的從組織高度的角度出發的一系列管理問題的弊端在于,放大了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對抗關系,加大了管理中的難度,員工呢往往只是在形式上的遵從,但并沒有心里認同和歸屬,經常會出現拿多少錢干多少活,到處抱怨只讓“馬兒跑不讓馬兒吃草”的負面情緒。而企業目標又都是人去完成的,那些生命力又從何談起?
管理真的只能如此?管理就是一條直線嗎?
我們是否可以換一個角度去考慮不可能逃避的管理問題呢?
我們首先做三個反思:
反思1:人是什么?只是完成企業目標的工具,還是企業資產和資本。如果單一的認為人只是企業工具,管理者就不會考慮去培養人和扶持人。
反思2:就像青春期發育的孩子一樣,父母需要整天盯著,監督著。但盯著和監督后,孩子是否開始按照父母希望的軌跡發展呢,或者說,父母和孩子雙方是否感到這種監督和與之同時存在的反抗的生活非常舒服呢。能不能考慮將以往的監督方式改成督促和推動呢?
反思3:管理者的管理方法是不是可以改變呢。同樣我們拿孩子舉例。父母的教育方式決定了孩子的情緒和動作,試想一想,我們的孩子們會不會因為父母的管理方式過于痛苦,開始逃避了,開始反抗了,或者已經開始沉默寡言不愿意和我們說話了。其實我們會發現在管理和被管理的過程中,也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員工。痛苦的管理方式往往帶來的是,員工的逃避和反抗。難道從來我們都沒有想過改變一種新的管理方式嗎,去帶給員工更多的快樂驅動嗎?
深刻反思后,需要給一個結論。管理哲學影響著管理思維,管理思維影響著管理方法,管理方法決定了管理動作,管理工作營造管理環境。
管理需要新模式。
班校家管理模式----雙贏的管理模式
班校家的核心就是在原本只強調班的作用的管理模式下,加兩個功能,校和家。
校就是培養的舞臺,員工到一家企業不但需要獲得更高的勞動回報以外,還有成長的需求,提供的需求,能力改善的需求。如果企業能著眼“校“的特殊功能,其實就是找到了員工另一種需求滿足的方式。
家,企業同事間的合作本身就是一種緣分,對于接受嚴厲和痛苦的管理方式的員工來說更喜歡家的溫暖,歸屬與尊重。如何能夠營造一種溫暖,關懷和愛的管理環境,是企業中達到和諧的最佳表現形式。
我們很容易想象的到,當企業充滿的愛和關懷,并提供成就個人成長的舞臺,員工有了歸屬和被認同的時候,我們需要的戰斗力就不會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