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宏觀上,中國經濟正經歷改革開放以來,最痛苦的時期。對于目前經濟困難的根源,理論工作者從不同角度給予了不同的解讀。唯一沒有發聲,或者聲音最微弱的是營銷界。
事實上,中國目前的經濟成就,除了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以及與之匹配的各項舉措,對中國經濟貢獻最大的市場營銷在中國的普及和發揚光大。那么,從這個視角分析中國經濟,一定能夠發現有價值的和根本性的問題。
國際市場也好,國內市場也好,從專業上說,就是個市場營銷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經濟的困局,本質上是營銷的困局。微觀上,是企業營銷的困局,中觀上,是行業營銷的困局,宏觀上,是國家營銷的困局。
在《銷售與市場》這個迄今為止,中國最權威、最專業的營銷雜志上,從來就不缺乏對中國營銷理性的分析和具有憂患意識的前瞻思考。
2005年,營銷版在一片對同質競爭的討伐和擔憂的氣氛中,推出了“走出競爭僵局”的封面專題。很可惜,“競爭僵局”這個營銷現象及其成因,并沒有引起理論界和企業界的重視。同樣可惜的是,關注到這個現象及其成因的專家和雜志社,也沒有對其進行持續的研究和關注。
任何行業,在競爭和需求變化的壓力下,都處于不斷的創新和演進之中。在市場進入成熟期后,競爭在學習和模仿的推動下,產品大多不再存在本質性差異,而技術也不再為哪一家企業所專有,產品、技術、營銷,甚至市場操作都會逐步走向同質。如果沒有一個競爭者能夠取得壓倒其它對手、明顯而持久的競爭優勢,那么,競爭就會陷入僵局。
在競爭僵局下,幾乎所有企業都不會從競爭中獲得好處。大浪淘下之后留下的只是幸存者,而不是贏家。
而在那個關鍵的時間,也發生了一個影響甚廣,但沒有正確導向的爭論:關于制造和創造的爭論。爭論的焦點沒有集中到如何從制造走向創造,而是集中到中國制造的是與非上。
毫無疑問,質疑中國制造是不得人心的。因為中國制造盡管問題多多,但那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沒有中國制造,哪有今天的中國經濟?質疑中國制造如果不是別有用心的話,那一定是嘩眾取寵。
2005年,是中國那些經歷了充分競爭的行業走向成熟---盡管是低水平成熟---的前夜,隨之,在完成最后的“收獲”之后,在2007年,中國經濟達到了第一個高峰。而2008年,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因金融危機陷入衰退的大環境下,經歷了短暫的“風景這邊獨好”之后,也陷入整體的困難之中。
中國營銷在對中國經濟增長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存在著先天性缺陷。
首先,由于后發優勢,中國各行各業和中國企業存在巨大的學習和模仿空間,而中國營銷最大的貢獻是推動了學習和模仿,而且是在一個加速和壓縮式的進程中,迅速完成了學習和模仿。
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造成了許多“夾生飯”,比如企業增長了,卻沒有獲得同步的發展,塊頭變大了,綜合能力卻并不匹配。另一方面,也使得許多產品和技術,沒有充分發揮其效用和價值,使得學習和模仿“紅利”,在創新能力沒有培育出來之前,迅速消耗。這種現象在家電業表現得尤為明顯。
其次,中國企業主要采取競爭導向。“貼身緊逼”式的競爭,加上超常的學習與模仿能力,雖然對跨國公司造成了巨大的殺傷力,但對本土企業相互之間造成的殺傷力,更為致命。中國企業一紅就死,批量衰退,原因就是有崛起的“殺手锏”卻沒有立足的“護身符”。
結果是中國企業用一個大的行業周期,涵蓋了發達國家曾經經歷的若干個行業周期。當這個行業周期進入到成熟期后,學習和模仿已經不足以推動行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周期,而企業的創新能力也沒有培育出來,企業競爭由同質進入僵局,也就在所難免了。
行業周期決定著經濟周期。當越來越多的行業步入競爭僵局的時候,國民經濟的困難也就如期而至了。表現在現實中,就是經濟達到增長高峰進入停滯,甚至衰退狀態。
由于行業發展的不均衡,當一些行業進入競爭僵局時,另外一些行業仍然生機勃勃。但是,當越來越的行業和國民經濟支柱行業進入競爭僵局時,整體上的停滯或者衰退,就不可避免。
而營銷的困局,表現市場機會的稀小;市場機會的稀小,又源于創新能力的不足。表面上看,中國企業最稀缺的是資金,資金短缺也已經成為全國性的問題。但如果不根本上解決中國企業整體上的創新能力不足問題,過多的資金投放,反而會帶來更多的經濟問題。
以前,我們說中國在爬坡,世界在過坎,現在,中國不僅需要繼續爬坡,而且需要過坎。這個坎,就是企業創新能力問題以及與之匹配的綜合實力問題。
學習與模仿,只能縮短差距而無法實現超越。這既是中國營銷的困局,也是中國經濟的困局。而恰恰在這個關鍵問題上,無論是企業界、理論界或者是政府,都是說得多,研究得少,采取的實質性行動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