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力落地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
執行力落地》是一本很有嚼頭的書。同樣是消化系統,狗只能吃肉,而狼連毛發都能消化掉。因此,狼的生命力遠遠強于狗。同樣是制度,在一般企業僅僅是堆文檔,而在狼性企業卻真正實現了落地,企業生命力強調的并不是管理的‘五臟俱全’,而是執行力落地。”這是《執行力落地》封面上的文字,曾經一度讓我認為這是本只講執行力落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書,不過,當我真正閱讀該書時發現,整本書恰恰都在講執行力如何落地,這是讓我幸喜的一點。
閱讀《執行力落地》的第一次震撼出現在第一章,是由一個“三人成虎”案例新解引起的。
三人成虎
假如有人告訴你在一個人山人海的地方有一只老虎橫沖直撞,非常猖獗,你信嗎?
可能大多數人都不會相信,因為常識告訴我們,在
某個地方是人“猖獗”還是老虎猖獗,關鍵得看當時當地,是人的勢力大還是老虎的勢力大。要知道,人怕老虎,老虎也怕人。所以,在人群中,一只孤零零的老虎只會躲得遠遠的,而不是橫沖直撞。
接著,第二個人也告訴你同樣的事情,并且強調:“剛才那家伙說了,我不信,所以特意去那看了看。結果嚇了一跳,真有一只老虎在人群中橫沖直撞。”現在,你信嗎?
或許有人信了,有人還不信。
而后,又有第三個人告訴你同樣的事情,還強調他聽前兩人說了后,也不信,經過現場調查發現,果真如此,而且他據此推測:“看來這只老虎腦子有問題了。”現在,你還不信嗎?
如果還不信,那么當第四人、第五人、甚至更多人也告訴你同樣的事情時,你信嗎?
面對有沒有老虎的問題,人與人之間的區別并不在于最終信與不信(當所有人都這么說的時候,我們不信也信了),而僅僅在于次數的不同——我們會在第幾次相信。這就是信息決定意識最經典的詮釋。
由此,作者提出了該書的核心認知——執行力三角:信息決定意識,意識決定行為。在這個認知基礎之上,該書先后闡述并分析了執行力落地的四個具體內容:制度落地、體系落地、溝通落地和文化落地。
在闡述完這些內容后,該書的主要內容也就表述完了,不過讓我沒有想到的是,在書的最后“后記”中又給了我一次不小的感悟。作者用執行力三角的認知,將管理分為行為、意識和信息三個層次,在這個基礎上,很清晰的解答了一個困擾我多年的問題“如何理解無為而治,什么叫‘有所為有所不為’?”以下是該書的原文:
現在我們再來探討一下“無為而治”中的“
無為而無不為”該如何理解。當談到這里的時候,很多人就困惑了,到底該不該“為”,既然是“無為”,怎么就又說“無為”并不是真的就“不為”,到底該“為”還是“不為”?
我們來看一下,實際上所謂的“不為”,用管理三層次來講,我們可以理解為,不要直接通過行為和意識兩個層次來管理員工,管理組織,這是“無為”。反過來,又必須“為”的是什么呢?“無為”并不是真的就什么都不做,不管理,放任了,因為管理者有自己的管理目標,而且忠于這個目標,只是,并不簡單的從行為和意識上直接去控制和管理,而是通過信息去引導,去間接的管理員工和組織。
綜上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并不是指哪些事情、什么時候該“為”或“不為”,而是指“為”的手段:用信息管理手段去引導自發,不用行為手段和意識手段去直接管理和控制。這就是我們理解的“無為而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