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力落地,講不透會害死人,現實中這種情況已經屢見不鮮。
這里,我們就從一個有關執行力話題的實驗開始。
有位心理學家做了這樣一個實驗:讓10個人穿過一間黑暗的屋子。第一次,在他的引導下,10個人都很成功地穿過了這間黑暗的屋子。
隨后,心理學家打開屋內一盞昏暗的燈,10個人都驚出了一身冷汗。他們看到,屋子的地面竟是一個大水池,十幾條大鱷魚在里面游走,水池上搭著窄窄的一個獨木橋。剛才,他們就是從這個獨木橋上走過來的。
心理學家問:“有誰愿意第二次穿過這間屋子呢?”無人應。
好久,有兩個膽大的人站了出來。第一個顫顫微微地踏上獨木橋,走到一半時,竟只能趴在橋上爬了過去;第二個剛走幾步就一下子趴下,再也不敢向前移動半步。
這時,心理學家打開屋內所有的燈,屋里變得通明。大家看見,橋的下方裝有一張安全網,由于網線顏色極淺,所以剛才大家根本沒有看見。
心理學家問:“現在,誰愿意通過這座獨木橋呢?”所有人都呵呵著走了過去。
……
對這個實驗常見的說明大體是這樣的:很多時候,成功就像通過這座獨木橋一樣,失敗往往不是因為力量薄弱或智力低下,而是心態,人只有保持平靜的心態,抱著“沒有過不去的坎”的決心,才能最終到達勝利的彼岸。
“心態決定行為”、 “心態決定命運”、“心態決定成敗”、“心態決定人生”甚至“心態決定一切”,執行力的問題就是心態的問題,這幾乎已經成為眾多管理者以及培訓師的共識。OK,沒錯,心態確實非常重要,但為什么講了那么多,說了那么多,學了那么多,甚至員工“深有感觸”,現實中心態好像“依然如故”,執行力也好像“變化甚微”呢?
根本原因在于,執行力落地的問題,只講到心態的層次還遠遠不夠。
首先要說明的是,這確實是個好實驗,只是現實中人們對它的解釋往往僅停留在表面,只講出了部分——心態決定行為,但如何調整心態這一執行力落地的關鍵問題卻并沒有回答。要知道,現實中我們的心態并不是完全由自己的主觀意愿所決定的。比如,當發現下面有鱷魚的時候,即使我們認識到心態決定行為,強迫自己調整好心態,我們還是會像實驗中的兩個“勇敢”的人一樣,心態和行為都“失控”,一個顫悠悠的停在橋中間,一個沒上橋腿就軟了。這正是許多人“頓悟”后依然在現實中“無效”的原因所在。
那么,如何真正調整好心態呢?實驗其實已經給出了答案:信息。一大池子鱷魚,一下子讓人們怕了起來;而后來,我們只要給出“安全網”這個信息,人們自然就不再害怕了。調整心態并不能靠意愿去完成,因為真正決定意識的是信息——這正是本書基本原理“執行力三角”的核心內容(執行力三角的內容為:“信息決定意識,意識決定行為,行為產生信息”,詳見本書第一章內容)。所以,在現實中,我們不能指望員工對“心態決定行為”多重視就能實現執行力落地,而是要靠信息,靠對執行力三角的領悟與應用。
要培養員工自信心,最好的辦法不是念經“我很自信,我很自信”,而是實際的成功。
要杜絕廁所亂扔煙頭,亂抖煙灰的行為,最好的辦法不是告示“別亂扔,別亂抖”,而是窗臺上幾個精致的煙灰缸。
要讓銀行的客戶好好排隊,最好的辦法不是警棍“排好隊,排好隊”,而是叫號器,大家每人分配一個號碼,舒舒服服,自自然然的“排好隊”。
要讓剛剛經歷地震的兒童不再恐懼,最好的辦法不是安慰“你很安全,你很安全”,而是輕輕的撫摸,舒緩的音樂。
想讓一個沒見過大海的人真正領悟大海的真諦,是不明智的,因為最透徹的領悟都來源于最本真的信息。
想靠“炒股炒得就是心態”在股市上有所成就,是不可能的,因為真正決定你心態的不是你的意愿,而是時刻在變化的K線圖。
想單憑培訓和大會提升員工的責任心和幸福感,是不現實的,因為員工的責任心和幸福感不是管理者甚或培訓師的意愿、語言等能決定的。
不要再幻想著員工們哪天能突然自覺的調整好心態,而讓執行力落地了。執行力落地的根源在于管理者對執行力三角的理解、領悟與現實應用。這正是本書的核心內容,希望能給讀者帶來真實的感悟和實際的效果。謝謝。
耿啟亮
201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