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份接觸的五糧液紅福春白酒,是我第一次以招商總策劃人的身份接觸白酒行業,遇到了一個思想很固執的老板。公司老板張總(化名)問了我一連串的問題:你以前了解白酒行業嗎?你懂得白酒的分級與各類技術參數嗎?你了解中國各地白酒經銷商的具體細節嗎?你的團隊有幾個做過白酒。我平靜的告訴他:你問的我都不怎么了解,我的團隊沒有人做過白酒。張總很生氣,用失望的語氣說:那你們不是開玩笑嗎?你們這樣的團隊憑什么幫我來招商,你們如何和經銷商對話,他們憑什么相信你們?我想了想,反問道:張總,你懂不懂白酒?他說我在五糧液干了二十多年,對白酒了如指掌。我又問,你對各地經銷商的具體細節了解嗎?他說中國很多經銷商的詳細資料他都有,而且很多人和他都是朋友。我再問你公司的員工都做了多少年白酒,他說少的也有三年以上。我笑著說,那張總如此之了解行業,如此豐富的經銷商資源,如此熟練的員工,為什么還要請別人來招商呢?他有點不知所措,想了半天說:那是因為大環境現在太不好了,沒有辦法招。我說:哦,原來是你們沒有辦法招了啊。其實我早就了解了他們去年的招商狀況,展會跑了幾大圈,員工每個月出差成本居高不小,好不容易談了幾個客戶還要鋪貨,打折,根本沒有辦法合作。最后我們在并不是十分愉快的氣氛下結束了第一次對話。
也許是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吧,張總還是開始了和我們的合作。張總的思維方式其實我非常理解,這是一種傳統的思維,或者叫圈子思維。在他看來,一個不熟悉產品行業的人,是不可能帶團隊幫企業招好商的。其實他們不明白,所謂的“熟悉”往往是表象的,淺層次的,而我熟悉的是投資者的內心,對他們頭腦里的潛意識很熟悉,更加熟悉的是他們了解項目的思維路徑。所以我們可以做到讓投資者喜歡這個項目就OK了。在一種不太信任的前提下,我們開始招商合作之旅。
首先是項目亮點提煉,看到他以前的廣告宣傳,一直都是在強調產品的保健功能,即所謂的保健白酒。這種所謂的細分其實是作繭自縛,人們重視身體不假,也對保健酒有一定的接受程度,但大部分人都認為保健酒屬于細分市場的產品,不能夠在大范圍渠道流通,在如今酒水蕭條之際,在勁酒等保健酒一統天下的局面下,投入資金進入這片紅海,難度可見一斑。我仔細閱讀了五糧液集團的介紹,又查閱了歐美白酒產業園的資料,很好的提煉了一個概念:生態釀酒。成為一個帶有明顯質量類別的區隔概念,傳遞了健康概念,又跳出了保健酒的圈子,在借助五糧液未來幾年建設生態釀酒園區的解讀,描繪出一番可感知的美好景象。產品的形象感得以準確的塑造。
接下來是廣告投放,我將所有的資源都集中在了網絡廣告,放棄了展會的投入,行業雜志的投入,更加沒有碰燒金的電視臺,甚至連一個路牌廣告也沒有做預算,整個全年的廣告費用不過百萬。張總看了以后,很有些擔心,就在去年,企業整個用在招商的成本就幾百萬,但成果卻寥寥無幾。
很快第一場招商會就到時間了,我們確定了8家客戶到場,張總說,我們以前每次招商會都幾十個人啊,很熱鬧啊。我問道:那有多少個人簽約打款呢?他說,看熱鬧,拿資料,拿樣品的比較多,但后面慢慢就沒有信息了。而我們對客戶進行了嚴格把控,基于對白酒行業的經銷商現狀分析,過去依賴于大經銷商的渠道優勢而發展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未來企業的深度分銷與扁平化管理將成為常態,既然是這樣的狀態,為什么要把眼光聚焦在大家都搶的那點資源呢?我們反其道而行之,主攻轉行客戶,說實話,白酒不過期,投資并不大,營銷水平也未見是很高,那些做服裝的,做房地產的,搞能源的,對這樣的投資規模根本不在話下,他們需要的是一個完善的商業計劃和扶持計劃而已。
在招商會的分工上,我們再次發生了一些分歧,張總希望他能夠進行深入的講解,甚至要充當主要的談判手,因為他認為這里面只有他能夠把企業和產品說清楚。經過反復的爭執,最后我們妥協到讓他做個發言,我也做個演講,互相補充,客戶分兩到三個讓他談,剩下的我們談,開完會后再總結。事情的發展和我預料的幾乎一致,在他發言的過程中,臺下客戶莫名其妙,對他洋洋灑灑的案例沒有任何感覺,因為這些事情他們沒有感同身受,無法共鳴。個別客戶眼神飄移,興趣度開始下降。臨到我上臺時,我迅速做出了補救,首先對張總進行了充分的肯定,告訴大家張總是個務實的人(掩飾其演講能力的不足),我的演講改變了傳統思維,從品牌定位入手,而且生動形象,將公司的五款主打產品融入了五個中國傳統的故事,如紅齊天講的就是齊天大圣的故事??蛻舻呐d奮度馬上上來了,有笑聲,有掌聲。接下來我講了公司的幾個主題推廣活動的創意,用幾個點告訴客戶酒是如何賣的,觸動了他們的腦神經,從他們的反饋中,我知道招商已經成功了一半。演講完雷鳴般的掌聲把會議帶到了高潮,張總的臉色很復雜,似乎還有一些擔憂。
后續的合同談判是招商會最關鍵的階段,因為演講帶來的暈輪效應,客戶幾乎都是在咨詢我,問我很多問題,分給張總的幾個客戶也是簡單聊了一下又來找我。我沒有直接從賣酒這個層面去談判,更多的是創業的選擇,時機性,資源整合的重要性,經銷商充當的角色來談的,積極客戶陸續的帶動下,客戶簽約率實現了百分之百,簽約額達到了二百多萬,現場即有六十多萬進賬。這是第一場招商會,在各方面都沒有充分準備,在雙方還存在諸多分歧的前提下達到了預期目標。張總沒有說太多,不過我從他們一個業務員的口里聽到了欣喜的內容:你們太牛了,我們招幾個月都找不到,為什么客戶總是聽你們的呢?
為什么客戶總是聽我們的?很簡單,我們常年都在研究投資者的環境,投資者的心態,投資者的關鍵條件,所以我們更知道對誰講,怎么講。所以我們能跳出行業看行業,所以我們能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跡。
合作持續到今天仍然在繼續,雖然張總在嘴上并沒有太多的服軟,但從招商會,他漸漸移到角落的舉動,我們看到了自己的價值。陸續又接了幾個名酒企業的產品,在招商策劃與招商執行的服務上,我們始終在中國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