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
經濟學家
向松祚先生就中國
金融的一席話引起較大反響。集中反映在他對互聯網
金融,國企紛紛涉獵
金融業務等觀點受到關注。他認為,中國今天每個人都想搞
金融,這是非常荒謬且不可持續的,尤其是互聯網企業,幾乎沒有不搞
金融的,這是奇特的現象。對此觀點筆者基本贊成。
互聯網
金融是中國一個偉大創造和創新,互聯網
金融是順應
新經濟發展應運而生的,互聯網
金融對中國舊有落后、死板的
金融體制帶來了較大沖擊,互聯網
金融一定程度了緩解了弱勢
經濟體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這是無疑的。同時,互聯網
金融絕對是未來
金融發展的方向,特別是
移動互聯網
金融在許多領域將逐步取代現有
金融。這就要求傳統
金融必須轉型,往哪里轉?轉向互聯網
金融特別是移動互聯網
金融是其轉型目標之一,也賦予了傳統
金融特別是銀行轉型的新內容和新任務。
包括向松祚在內,一些海歸或者說在
美國與中國飛來飛去的兩棲
經濟學家、
金融學家們,常常拿美國就沒有互聯網
金融或者說美國互聯網
金融很不發達為由來佐證
中國互聯網
金融沒有前景,沒有創新,只是簡單地將
金融搬上
網絡而已。實際上,無論美國有沒有或者發達不發達,互聯網
金融都是創新、都是方向。這不,就連美國包括美國的互聯網企業以及傳統銀行都開始大踏步向互聯網
金融進軍了。蘋果支付、谷歌支付正在尋思著挺進中國
市場,其已經讓美國最大的印鈔公司面臨經營困境。傳統銀行的摩根大通銀行也正在向移動支付挺進,正在斥巨資拓展移動支付業務。
中國互聯網
金融發展必須給予充分肯定。但是,這不等于不存在問題。當然,這種問題是發展中的問題,也不奇怪。
最大的問題就是向松祚所言的,出現一個全民、全社會辦
金融包括互聯網
金融的問題。這是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這種一哄而起必將最終釀造出局部、行業性
金融風險。不僅如此,整個
經濟如果過度
金融化的話,對實體
經濟發展乃至對整個宏觀
經濟發展都是十分不利的。
筆者認為,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真正的互聯網
金融。真正的互聯網
金融是以大數據、云計算為基礎,在
金融本質的信用獲取、分析和判斷上完全基于互聯網平臺,高效、全面、完整、及時的獲取,從而使得
金融交易效率高、風險小、可獲得性強、透明、公開等。當然,互聯網
金融還包括在支付手段上依賴于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平臺,使得
金融結算支付方式出現了大變革。
這就要求開展互聯網
金融必須以互聯網電子商務等為基礎平臺,為獲取大數據、使用云計算的根基。而電子商務、社交互聯網、搜索引擎互聯網等平臺上的數據積累絕不是一天兩天的,而是需要一個長期積累。積累到一定時候,自然而然就對
金融有了必然的需求,這個時候互聯網
金融誕生就順理成章了。阿里巴巴系的互聯網
金融就是這樣逐步地、順應電子商務發展而誕生的。支付寶、支付寶錢包、原先的阿里小貸、網商銀行以及一系列理財公司和產品等都是如此。
從中可以看出,絕不是所有企業包括互聯網企業都可以盲目開展互聯網
金融的。以筆者看,從互聯網銀行來說,目前BAT、京東等為數不多的企業才有資格開辦互聯網銀行。當然,這些大型互聯網企業未來數據全面開放后那將是另一個局面。就目前來說,在中國有資格從事真正的互聯網
金融特別是互聯網銀行的互聯網企業絕對能夠數過來的。
講到這里,可能立即會提出一個問題是,如何看待P2P如火如荼又亂象叢生呢?筆者始終認為目前的大多數網貸企業不是真正的互聯網
金融,而是民間借貸包括高利貸搬到網上而已,其背后基本沒有大數據,更談不上云計算。這里面亂在不僅一些企業包括互聯網企業一窩蜂開展網貸業務,而且一些人、一伙人簡單弄個
網絡就可以開始P2P業務了。這是網貸行業亂象叢生的根本原因,因為其僅僅是穿著個互聯網
金融的馬甲而已。
所有互聯網企業都開始涉獵互聯網
金融絕對不是一個好現象。一方面互聯網企業一定要明白
金融絕對不是那么好辦的,要明白自己有幾斤幾兩,慎重涉獵互聯網
金融業務,另一方面對于互聯網
金融的新生事物,監管上在包容、寬容、鼓勵創新的基礎上,應該及時給予監管提示,特別是風險警示,盡快出臺以負面清單為核心的監管辦法。既要通過
市場的優勝略汰、大浪淘沙式機制使其自動退出,又要通過強化監管勒令其退出
市場。
總之,互聯網
金融到了強調有序、規范發展的時候,這是保證其良性
健康發展的基礎性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