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心理咨詢行業,雖然有些讓人捉襟見肘的感覺,但還是具備了新興行業發展的明顯特征和種種跡象。一方面行業缺乏具有公信力的從業標準,另一方面媒體電視又有諸多的心理專家和咨詢明星;一方面是心理學專業的科班出身畢業生難以找尋對口的企業,另一方面又是跳樓、抑郁等心理疾病漫天的新聞事件并亟待專業人才。各種怪誕即昭示著心理學行業的廣闊前景,同時也暴露了尷尬蹣跚的發展狀態。
富士康的郭臺銘把跳樓事件當成了算術題,讓全國人民在六一兒童節前期著實溫習了一下小學的加法算數,從1+1+2+……到12,區別僅在于計算的是跳樓的人數總和;繼而當一群和尚出現在一家60萬人的現代化國際制造企業前驅妖斬魔時,我們一方面驚嘆于郭首富良好的傳統國學教育的幽默感,另一方面再一次血淋淋的告誡我們封建迷信是不解決實際問題的,科學發展觀才是硬道理。當大眾還沒有從錯愕發愣中醒悟時,接踵而至的又是近乎天價的富士康招聘心理咨詢從業者的廣告。
關于企業心理援助的事項大多出現在我們對此的看法和認知上。簡單而言,就是健身體檢和住院治病兩者之間的區隔。我們通常會認為健身重要、體驗必要,但卻很少能抽出時間和精力去顧及,相反我們擔心住院、不想生病,可是一旦出現病癥卻百感交集的救治。我們在運動和體檢上,花費斤斤計較甚至孤寒吝嗇,可是一旦生病之后,住院、拍片、驗血、輸液、天價藥……看見白大褂的就像看到老虎機一樣拼命的往里塞錢。盡管所有的常識和經驗都毫無偏差的指向了預防勝過救急,盡管所有的價值取向和宣傳導向都傾向于健身鍛煉遠勝于一家好醫院和一個好醫生!可我們卓越的企業領袖和匆忙的從業者們卻往往忽略了心理援助的早起體檢,卻執意拖延到了心理癌癥的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