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中的知行合一
有人請教世界上最為成功的職業經理人杰克.韋爾奇成功的秘訣,他說“你們知道了,而我卻做到了”。與之不謀而合的是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做了精辟概括: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驗證不在于邏輯,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權威就是成就。在企業日常管理中,能做到”知“已屬不易,若能做到”知行合一“難上加難。
我們許多中小企業隨著企業自身的發展,管理水平一般呈現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不知不行。一般是在創業初期,企業的首要任務是生存,要在激烈的市場中分的一杯羹。企業更多的精力放在經營層面,對管理尤其是日常管理一般不重視或者無暇顧及。正如一個人在忙于生計的時候,往往不會太注重生活的品質。在創業初期,需要成員更加靈活面對市場變化,過多的制度、流程往往會限制企業的發展,此外,成員的積極性非常高,一般能很好的約束自己。所以在特殊的危險事情,正規的管理對企業的發展影響不大。
第二階段,知而不行。一般是在企業快速發展期,企業度過了危險期。經營各個方面比如生產、營銷、售后等步入正規,公司能正常的盈利并快速發展。這個時候,隨著經營的不斷完善發展,管理水平落后所暴露的弊端呈現無余。產品質量跟不上,出現問題找不到責任人,員工工作積極性不高等等,還有很多雞毛蒜皮的事情無休止的糾纏著。這個時候,企業高層開始意識到管理是企業發展另外一條不可或缺的腿。于是,便責成人力資源部建立學習制度,加強培訓,在公司內部強化學習氛圍,甚至跟風建立學習型組織等等。企業恨不得立馬吸取東西方所有的管理精髓,凡是市場上流行的管理理論、工具、模型,眉毛胡子一把抓,照單全收。別人說細節決定成敗,我就要搞精細化管理;別人強化流程再造,我也要上ERP;大都情況下,只是去認識,屬于霧里看花,而很難有效的執行。
第三階段,知行合一。一般出現在企業穩健發展期,企業的主打產品、經營規模等經過快速發展后,處于均衡發展階段。在管理方面,經過前期囫圇吞棗的學習或者突擊式學習,以及在自身的不斷試錯,對各種管理思想、管理工具、管理方法有了理性的比較和認識,進而明白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的管理真諦。企業高層逐漸體會到正確的管理和經營同等重要,管理也能出效益。對管理工作給與了極大的重視,甚至會有個副總主抓內部管理工作。對管理有了科學的認識,在企業內部結合企業自身特點如所處行業、經營規模、人員構成等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比如規范的規章制度、有效的流程、合理的組織架構,富有內涵的企業文化等等。
附:知行合一本身就是一個哲學和得到范疇命題。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所謂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爸?,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靶小保饕溉说牡赖论`履和實際行動。因此,知行關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兩層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爸性莾蓚€字,說一個工夫”。從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于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識離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離不開道德意識。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認為: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這無疑是有其深刻之處的。 2、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說,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道德規范要求的行為是 “良知”的完成。
陳錦華老師
知名華人演講家、暢銷書《心靈動力》作者
博客:https://blog.sina.com.cn/chenjinhua01
陳錦華最新培訓視頻: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A1NDIyMDQ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