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靖笙
導論
早在19年前,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一書里面就預言過,“計算不再只和計算機有關,它決定我們的生存。”在這短短20年不到的時間里面,特別是近幾年進入的移動互聯網時代,眾多的事實已經實證了尼葛洛龐帝的預言,代表數據的比特,作為“信息的DNA”,正在取代物質的原子而成為人類社會的基本要素。筆者在尼葛洛龐帝觀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數據不再是和信息產業有關,它決定了企業的生存”的觀點。本文是筆者根據這個觀點,分析那些信息化工作跟不上時代發展步伐的企業當前或者很快就會面臨的“被信息化”陷阱。
關于移動互聯網
移動互聯網(Mobile Internet)是一種通過智能移動終端,采用移動無線通信方式獲取業務和服務的新興業務,移動互聯網的興起是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前,信息技術的應用場景還是局促在與“看得見”的計算機相關的領域,這個領域被限定了在一些特定的時間或者地點;而移動互聯網時代中,隨著各種方便攜帶的智能移動終端日漸具備強大的數據轉換和處理能力,1988年美國科學家馬克.偉澤(Mark Weiser)所概括的普適計算階段已經成為事實,計算機已經變得很小,小的讓人們看不見,人們可以在日常環境中廣泛部署各種各樣的微小的計算設備,在任何時間、地點都能獲得并處理數據,計算最終和環境融為一體,普適計算(現在也叫物聯網)解決了很多傳統計算機難以解決的問題,譬如身份認證的問題,傳統計算機的人機分離的使用界面是不可能自動識別用戶的身份的,而普適計算的設備由于能和用戶融為一體,其自身就可以充當用戶的身份標簽。可以說,普適計算極大豐富了對物理環境和人類社會生活的信息化程度。
關于信息經濟
而當這些小的看不見的普適計算設備通過移動無線通信方式和互聯網結合起來,它們所處理的數據能實時地放到網上的時候,無處不聯網,無處不計算,必然導致了無處不數據,今天互聯網上的大數據資源事實上成為人類社會日常生活的基本要素,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 習慣方面,今天的互聯網上的大數據資源非常豐富,使用也非常方便,我們每個人使用互聯網的大數據已經成為像呼吸空氣一樣每時每刻無意識的本能動作;
第二, 使能方面,今天我們參與各項社會活動對互聯網的大數據已經越來越依賴,不但人使用互聯網的數據參與各項社會活動,例如工作、學習、交友、購物、投資、理財;很多工業產品例如智能家電、智能汽車等裝備設施也需要依賴互聯網的數據正常發揮功能;
第三, 經濟方面,互聯網金融的出現正在重構作為現代經濟核心的貨幣金融體系,人類的財富也將以數據的方式在互聯網流轉和配置,當互聯網上的資金數據徹底取代傳統貨幣充當交易的支付手段,將迫使所有商務活動不得不在互聯網中完成。
現代市場經濟中,今天越來越多的經濟活動要通過互聯網進行,企業開展各項經營業務活動已經繞不開互聯網,越來越多的企業活動直接或間接受到互聯網的影響,如上所述,這些在互聯網中開展的各項企業業務活動所使用的數據資源,是決定經濟資源配置的基本要素,這是市場經濟邁入信息經濟階段的基本表現。
今天數據的角色
“企業的客戶在哪里?哪些是企業的目標客戶?不同的客戶會給企業貢獻多少價值?” 這些問題是每個在市場上求生存的企業都要回答的。
五年前可能用不用數據的區別是定性的經驗還是定量的分析,只是洞察水平粗放還是精細的水平程度差異,數據還屬于對業務的事后分析的范疇,還不至于構成競爭成敗的必須要素。
而今天如果要通過互聯網里做生意,沒有數據就代表沒有入場券了,因為互聯網無論是給生產者還是消費者都有了很多的選擇,很多原來不相關的行業都有了整合業務需求和資源能力協同交付、合作多贏的可能,在互聯網上做生意的業務價值鏈早鏈接起了不同地域和行業的廣泛利益參與方,商業模式從傳統經濟的雙方交易拓展到了多方合作,互聯網充分的信息聯通和交流把社會化大生產的交易時間和成本壓榨到極致,生意的參與者根本不需要見面、甚至不需要認識,在這樣的場所里面做生意,數據是必須的,如果沒有相應的數據資源參與交易前的信息交換,那么就和傳統經濟中沒有資金支付的處境類似,恐怕沒法參加交易和業務合作了。
從上面的分析,筆者得到一個論斷,數據已經從業務的結果轉變成業務的原因,這個論斷有力支撐了筆者在文章開頭提出的“數據不再是和信息產業有關,它決定了企業的生存”的觀點。
關于“被信息化“陷阱
無處不數據的互聯網讓社會和市場變成了一個大數據的海洋,我們每個社會組織和成員都已經被大量的數據所包圍,當這些數據無法被企業所掌控的時候,就會給企業帶來了“被信息化”的陷阱。
企業的“被信息化”陷阱,是指企業對外開展各項業務活動時,對業務所需要的數據資源缺乏可自主管理的能力和權力,信息不對稱導致在信息經濟的市場中處于不平等的經濟地位。
企業為什么會陷入“被信息化”的陷阱?
首先從思維觀念上,如果不能認識到數據已經從業務的結果轉變成業務的原因。很多企業還是停留在傳統思維把企業的生產經營看成是一個封閉的管理疆土,則必然對開放、透明、無孔不入的互聯網大數據海洋環境水土不服,難以融合,當自己心中無度、手中無數的時候,為了還能參與交易,無奈之中只好把業務資源的數據話語權讓給了企業外部的勢力,自己甘于“被代表“和“被信息化”;
其次從發展模式上,很多企業習慣了非技術粗放型擴張,企業的經營管理過于依賴組織能力和人財物這些有形資源的投放,決策過程也不能公開透明,重業績結果輕業態生存土壤的培育,并不能認識到讓數據說話對于完善企業現代治理機制的重要性,對信息化采取了被動和消極的態度,也就遲遲不能完成企業治理水平的現代化工作;
最后,從技術層面上,目前很多企業的信息化水平偏低,各自為政的信息系統缺乏統一的數據整合,數據治理工作空白和缺失,形成了低質量的企業數據局面。
歸根到底,企業陷入“被信息化“的陷阱,其根源還是自身的內部機制跟不上互聯網信息經濟時代的要求,被互聯網上各路數據“水軍”的夾擊下,在自身數據資源的陣地上失守了,只好成為別人所擁有的數據的奴隸。
何去何從?
今天是這個時代的分水領,筆者所描述的被信息化的企業只能是一個不可持續的過渡狀態,其中一部分有所覺悟也有能力變革的企業,會積極尋求轉型,跟隨時代的步腳逐步轉化成信息化企業的組織形態。而不能及時完成這種轉型的企業,可以預計隨著客戶,員工,供應商等關鍵資源的流失,業務會逐漸萎縮,組織會逐漸解體,進而結業消亡或被兼并收購。
何去何從?看來也只能讓數據來說話了。
(初稿形成于2014年12月24日晚上、25日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