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應該算是一個如何用“信任”改造傳統出版業的實驗。
6.17日,羅胖和鐵桿會員方希在羅輯思維微信里做了一場互聯網出版實驗,結果,8000套單價499元的圖書禮包在90分鐘內被秒殺!關于這場實驗的來龍去脈,在這里給大家慢慢道來。
一、實驗難點:
1、圖書版權:羅胖精選的圖書分屬全國若干家出版機構,如何說服出版機構、國際版權代理機構和作者,請他們讓渡部分權利,來做一場聞所未聞、前途未卜的互聯網出版實驗,需要進行大量的溝通和解釋,以及考驗實驗發起人在行業內的信用。
2、用戶體驗:賣的是書,也不是書,而是基于書的一個趣味組合。所以,除了書,還有什么玩得起風浪和對得住良心的產品能放在一個圖書包里,形成用戶收貨后的會心一笑或者悠長感嘆,同時又與社群一貫的氣質毫無違和感?
3、主題共振:如何確定一個符合羅輯思維社群精神的主題?圖書包內的所有元素都不是散兵游勇,它們必須有巨大的差異,但同時必須在一個主題之下形成共振。
4、極端垂直:把一個用開源模式做成的產品,投放到一個極端垂直的渠道中,封鎖信息,閃電銷售。對包內產品沒有詳細介紹,只針對一個互聯網上的垂直社群,封閉渠道售賣,能否被社群認同?
5、價格門檻:絕不打折,對于網購經驗豐富和習慣于圖書打折的購買者是否構成障礙呢?
二、實驗發現:
1、信任替代搜索,降低選擇成本
不劇透的圖書包能在短時間內銷售一空,驅動購買者的是對羅胖和羅輯思維的高度信任。在現在這個社會,“選擇”成為閱讀的最大成本,而不是“價格”。
羅胖這個“身邊的讀書人”,歷經一年多時間每天早上6點半風雨無阻的60秒語音和推送文章,76期的精品視頻節目,其選書品位和眼光,評書的角度和口感,都已形成強大的信任積淀。這個長期播種的“信用賬戶”,成為購買者選擇通行最暢快的綠燈。
2、基于“魅力人格體”聚合的社群力量,是極有爆發力的渠道
決定僅在互聯網的一個垂直社群內銷售圖書包是冒險的。傳統的方式是出版社估個產品數,通過一點出發,多線多級輻射,哪個也不能得罪,哪個也不敢放手。而除了新華書店渠道外,打折已經成圖書銷售的常態。如果只在社群內銷售,要么產品恰恰撓到社群成員的癢處,要么基本不獲得認同,沒有第三條道路。
基于魅力人格體聚合的社群,有特別的氣息,氣味相投,則門戶洞開,氣味不符,則棄之如敝履。社群是一個超強的渠道,這不認錢,不認勸,只認人格,只認趣味。而傳統銷售渠道短則3個月,長則14個月的回款,在這個渠道中則變成了一種荒誕。
3、社群化定制:找準味道,跨界混搭
圖書是一種帶有強烈工業時代基因的產品。大規模生產,大聲量喊話,多品種運營,產品之間極難產生關聯。社群化定制的產品,關聯度可以多重定義。社群化把一類人的特征定義得極為清晰,跨界的關聯和混搭不僅可能,甚至成為必須。
4、產業價值鏈整合
傳統出版中,出版機構根據自己手頭的獨占性版權資源的經營獲取利潤,很多優質的好書在嘈雜的環境中,并不能抵達那些最認同它的小眾讀者。
當以社群為目標為他們定制的時候,你可以從任何機構選擇任何適合這個特別渠道的產品,而社群人員同時也會成為這些書的新一輪傳播者,從社群內向社群外擴散。
舊有的模式讓出版者和讀者隔絕,無法產生真正的連接。而社群銷售證明,與其空泛地做一本可能適合兩億人讀的書,不如精心地做給具體的兩百萬人。以往的隔空喊話高音喇叭式的營銷方式,在這里已經進化成有溫度的表達。
以終為始,打破習以為常的規則,因為它們也許正是通往未來的魔障。對產業的舊有價值鏈整合,得到的會是比現在這個實驗更具想象力的產品和未來。當我們意識到變化的時候,也許正是未來的小手正在輕拍我們的肩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