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40歲時,沒有4千萬身價不要來見我,也別說是我學生。”
“25年后“全國均價達到9萬,北京房價80萬,最高要千萬。”
“房價高的問題不能因為有一部分人買不起房子就說房價高,房子面對的不是所有人。我們不能因為有些人買不起就認為房價高,就認為有泡沫,就要打擊它,這樣摧毀的是整個市場。”
董藩觀點鮮明、直言不諱、個性突出,被譽為“中國房地產四大名嘴”之一,也是中國學術界最受爭議的經濟學家之一。日前,董藩在接受樂居財經專訪時再拋重磅言論:
“真話往往很難聽,真相也往往讓我們難堪——在國民經濟中能同時獲得這三種地位評價的,只有房地產業,可以說沒有哪種產業比房地產更重要。但是,我非常遺憾,大家對這些,認識是不足的。”
從1978年到今天,中國改革開放走過整整40年。40年間,中國的房地產業也從“野蠻生長”逐步走向成熟。作為親歷者,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董藩在與樂居財經對話中認為,只有讓大眾具備房地產投資能力,增加財產性收入,才能真正縮小貧富差距。
在董藩眼中,房地產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主導產業和先導產業,就像那句“要想富、先修路”一樣,中國經濟要全面發展,必須先發展房地產業。
以下為樂居財經與董藩對話部分節錄↓↓↓
1、樓市對中國經濟對普通民眾意味著什么
1987年,在深圳進行了中國第一塊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拍賣,是具有標志性,也是中國房地產發展的元年,到今年已31年。
那么房地產業的影響有多大?在國民經濟當中它第一是支柱產業,這個判定強調對GDP的貢獻,對稅收的貢獻,對就業的貢獻;第二它是主導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體系當中它是最主要的發力者;后來我還給它加了一個地位,叫先導產業。
何謂先導產業?國民經濟有兩個典型的先導產業,一個是交通,一個是房地產。要想富先修路,由此看得出交通條件對生產組織的影響;而各行各業要發展,需要辦公經營場所。所以沒有房地產業的發展做前提,其他行業是沒有辦法發展的。
房地產這個行業深刻地影響到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它實實在在地改善了大家的居住條件,這個不要多說。從全社會來講,房地產業也是老百姓都富裕起來,家庭財富當中60%-70%體現為房產的價值。我自己覺得北京、上海的普通家庭,90%的財產都表現為房產。
國外大部分城市也應該占到七成左右。所以我們在買房的時候有壓力,因為它是最主要的一個價值載體,對普通人來講,它就是一個要用終生去支付的商品,中外皆然。2、改革開放40年來 哪三個人對房地產市場影響最大?
王健林、任志強和王石,是對房地產影響最大三個人。
從開發商身份來講,影響最大的應是王健林。
中國真正的商業地產的發端、發育就是從他和萬達開始的。王健林的貢獻有三點特別值得強調:
第一是房地產領域專業分工,專門去蓋商廈,大規模的商業化開發是從他開始的。
第二,異地開發也是他帶來的,當年在大連拿不到地,所以北上長春、沈陽異地開發,開啟一波異地開發的潮流。
第三,商業地產的訂單模式是他發明的。
過去我們是蓋了商業綜合體再賣,對客戶需求是不明確的,經常賣出后客戶才發現用得不合適。萬達反過來,開發之前事先招商,先考慮到客戶需求,在設計當中充分滿足。
從社會影響力來講,沒人比得了任志強。
任志強對房地產甚至整個社會輿論的影響,地產界沒人比得了。對房地產政策的影響,我覺得跟我差不多。任志強在開發商領域的輿論影響力,真沒人能比得了。
除了樂于為房地產建言,任志強在民營資產或是民營企業經營權的保護有很多呼吁,中國很需要任志強這樣的人。
如果說對行業貢獻,再往下說是王石。
萬科和王石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住宅產業上。雖然中國優秀企業燦若繁星,但從行業符號這個角度看,王石作為行業符號當之無愧。
3、回應爭議言論:“我并沒有妄言!”
說到對樓市的了解,董藩是業內最早一批對樓市進行系統研究的專家。
董藩是第一批進行中國房地產學科的搭建工作的學者,并且幾十年持續探索,多年來和同事、學生合作,撰寫了多套教材。并致力于對房地產制度和政策修訂進行建言。
早在1993年他就寫了《關于房地產抵押貸款的兩種思路》,后來作為民革中央的黨派提案提交全國政協、建設部,最終影響到按揭貸款政策的推廣。2005年,董藩通過三份內參,上報中央領導,引起重視,影響到當時的宏觀調控工作。隨后又與同事通過四份內參上報《建議實施貨幣化梯度補貼政策》等9篇建議,受到中央領導高度重視,推動了2007年《國務院關于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若干意見》的出臺。
他推動廈門大學EMBA教育中心成立了房地產開發與管理培養方向,與廈大老師,帶著5屆200多位企業界學員學習。還通過與清華、北大、長江商學院、廈大、上海交大等著名高校培訓平臺合作,他為大約9萬人次講了2天或8天的房地產投資課程。
投資課程學員中,既有央企領導,也有普通百姓;既有畢業于海內外名校的博士、碩士,也有沒系統讀過大學的工商界人士。董藩認為:“只有讓大眾具備房地產投資能力,增加財產性收入,才能真正縮小貧富差距。這樣讓我想起任志強說的,房價上漲實際上縮小了貧富差距,比如北京二環內很多普通住宅里的老人,就因房價大漲而受益。”
但與此同時,董藩曾因“極不嚴謹”的兩句話被全民“批判”了多年,一句是:“北京房價25年后要到80萬每平米”,另一句是:“40歲之前沒有4000萬身價,別說是我的學生”。
迄今,董藩仍堅持并未“妄言”。他解釋他用2012年之前25年房價實際漲幅,來推算25年后的房價,復合計算得出的均價80萬。“現在很多人說當時的預測太保守”。
至于4000萬,他說十七、八年后,實際也就相當于今天北京兩套普通大戶型,或一套豪宅的價格。他的學生二十出頭,“研究生畢業后奮斗十七、八年,有兩套房產,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