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從教的經歷,讓我感悟了很多,結合自己7年做職業培訓師的授課和學習經驗,再回頭總結一下前7年的電腦技能課的教學,猛然間我好像發現技能培訓最有效的學習方法。
作為一名IT職業院校的學生,要想真正將電腦技能學好,其首先要做得就是轉變自己的學習觀念,如何跳出傳統學歷教育的學習方式,實現知識學習向技能訓練的有效過渡。要想實現以上觀念的轉變,我們首先要做得就是要分清兩個詞“能力”和“知識”的區別。
從事7年電腦技能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我經常發現,我們很多學生,往往把電腦技能當知識在學習,而不是當能力再訓練。我們知道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訓練是有很大的區別的。舉個例子:我們大家都會騎自行車,我想不會有人學騎車是這么學得,先從書店買一本《騎星寶典》回家,將自己關在書房,辛苦研讀3個月,記下厚厚一本筆記,3個月后,走出房間,拿到自行車騎上就走了,而且非常熟悉。同樣我們也不會看到哪個人想學游泳,是先請一個游泳教練來教自己游泳,教練在水里游,他自己不下水,只負責在岸上記筆記,將教練游泳的動作一一記錄下來,二個月過后,自己記下了一本厚厚的筆記。教練走了,自己跳入水中就會游泳了。
通過以上2個例子的描述我們可看出來,能力的訓練與知識的學習是有很大區別的。所有的能力它都是要經過大量的動手實踐才能熟練的掌握。而且能力一定掌握它是不容易忘記的,會騎自行車,10年沒有騎過,再拿到自行車你同樣會騎;會游泳20年沒再游過,有一天跳到水中,絕對不會淹死。但我們反觀我們中學學會的物理、化學,我們還能記得多少。所以說,技巧的訓練它是需要大量的重復練習才能熟能生巧,通過大量的實踐訓練,才能將電腦知識轉化為一種操作能力。就像瘋狂英語的創始人李陽老師說得:“所謂天才,就是重復最多的人”。
但我們再反觀我們很多在校同學學習電腦的方法,老師上課他經常忙于記筆記,下課后,又不去溫習,不寫上機計劃,也上機對照自己的筆記,照貓畫虎把老師上課的案例草草做一遍就以為自己會了。在我當專業課老師時,在機房輔導也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同學,上機經常不按老師的要求,踏踏實實的把老師上課的案例一遍遍操作熟習。一問他,為什么不做老師上課的案例啊?他的第一回答就是,老師我做完了,我都會了。往往遇到這樣的情況后,我會現場檢查他,我說哪你再做一遍。他一般第一反映就是把筆記本拿過來,對照著筆記一步一步他一般還都能做出來。但一般在這時,我會要求他說:“同學,既然你都會了,就請把筆記本合起來,再做一遍”。這時他們往往無法再把案例操作出來的。我經常會反問這幫同學,我說,同學這不叫會了,這只能說你了解了,但這個知識還不是你的,他還是屬于你筆記的,你并沒有把它轉化為你的能力。你畢業后,面臨找工作,老板面試你是不可能讓你背上一大堆筆記本去面試的。當你在面試現場,無法熟練操作,你也不可能說:“對不起,老板,我今天沒帶筆記本過來”。所以作為一名電腦技能培訓院校的學生,要想學會電腦,我們首先要懂得技能訓練的規律,一項操作技能的訓練是需要你靜下心來,幾十遍上百遍的操作,將書面上和課堂老師講授的電腦知識轉化為你自己的一種操作能力的。我們同學都很羨慕我們老師,他們的操作是哪樣的熟練,軟件快捷鍵運用是哪樣的嫻熟。一幅作品,幾分鐘就在他手上出來的。但在看到這些場景的同時,你有沒有想過他們這個案例操作過多少遍了啊。我們希望在機房一兩遍就能掌握哪現實嗎?我們為什么很多同學會感嘆:“老師你上課我都能聽懂,你演示我也都能看懂,可就是上機我搞不出來”,又如,為什么我們很多同學一門新軟件,就會忘記上一門已學得軟件。畢業時會出現就還記得最后一門軟件。我想這都與我們是否能懂得能力與知識的學習方式的差異有關。
學習要要記得“少就是多,慢就是快”,不要貪多求全,學一門軟件,今天老師上課布置5個案例,與其上機匆忙把5個案例都做了一遍,但一個都沒有熟練,還不如將一個案例操作它10遍以上,變得非常熟練。一天上機一個案例,一門軟件學下來,至少一個月時間,哪就至少有30個案例。我們有多少人,一門軟件學下來,會做30個案例的啊。我想,此時你們應該明確什么叫“少就是多,慢就是快”了吧。
最后再次送大家一句話:“技能=模仿+重復”,只要你有恒心,堅持訓練,大量重復,你們都會成為電腦高手。請記住:“天才就是重復最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