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質量管理(TotalQuality Management,TQM) 就是一個組織以質量為中心,以全員參與為基礎,目的在于通過讓顧客滿意和本組織所有成員及社會受益而達到長期成功的管理途徑。
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費根堡姆和質量管理專家朱蘭提出了“全面質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的概念,認為“全面質量管理是為了能夠在最經濟的水平上,并考慮到充分滿足客戶要求的條件下進行生產和提供服務,把企業各部門在研制質量、維持質量和提高質量的活動中構成為一體的一種有效體系”。60年代初,美國一些企業根據行為管理科學的理論,在企業的質量管理中開展了依靠職工“自我控制”的“無缺陷運動”(Zero Defects),日本在工業企業中開展質量管理小組(Q.C.Cycle)活動行,使全面質量管理活動迅速發展起來。全面質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可以概況為四句話十八字,即,一個過程,四個階段,八個步驟,數理統計方法。
一個過程,即企業管理是一個過程。企業在不同時間內,應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務。企業的每項生產經營活動,都有一個產生、形成、實施和驗證的過程。
四個階段,根據管理是一個過程的理論,美國的戴明博士把它運用到質量管理中來,總結出“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處理(action)”四階段的循環方式,簡稱PDCA循環,又稱“戴明循環”。
八個步驟,為了解決和改進質量問題,PDCA循環中的四個階段還可以具體劃分為八個步驟。1)計劃階段:分析現狀,找出存在的質量問題;分析產生質量問題的各種原因或影響因素;找出影響質量的主要因素;針對影響質量的主要因素,提出計劃,制定措施。2)執行階段:執行計劃,落實措施。3)檢查階段:檢查計劃的實施情況。4)處理階段:總結經驗,鞏固成績,工作結果標準化;提出尚未解決的問題,轉入下一個循環。
在應用PDCA四個循環階段、八個步驟來解決質量問題時,需要收集和整理大量的書籍資料,并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系統的分析。最常用的七種統計方法,他們是排列圖、因果圖、直方圖、分層法、相關圖、控制圖及統計分析表。這套方法是以數理統計為理論基礎,不僅科學可靠,而且比較直觀。
全面質量管理的內容
全面質量管理注重顧客需要,強調參與團隊工作,并力爭形成一種文化,以促進所有的員工設法、持續改進組織所提供產品/服務的質量、工作過程和顧客反應時間等,它由以下要素構成(如圖所示):
全面質量管理由結構、技術、人員和變革推動者四個要素組成,只有這四個方面全部齊備,才會有全面質量管理這場變革。
全面質量管理有三個核心的特征:即全員參加的質量管理、全過程的質量管理和全面的質量管理。
全員參加的質量管理即要求全部員工,無論高層管理者還是普通辦公職員或一線工人,都要參與質量改進活動。參與“改進工作質量管理的核心機制”,是全面質量管理的主要原則之一。
全過程的質量管理必須在市場調研、產品的選型、研究試驗、設計、原料采購、制造、檢驗、儲運、銷售、安裝、使用和維修等各個環節中都把好質量關。其中,產品的設計過程是全面質量管理的起點,原料采購、生產、檢驗過程實現產品質量的重要過程;而產品的質量最終是在市場銷售、售后服務的過程中得到評判與認可。
全面的質量管理是用全面的方法管理全面的質量。全面的方法包括科學的管理方法、數理統計的方法、現代電子技術、通信技術行。全面的質量包括產品質量、工作質量、工程質量和服務質量
另外,全面質量管理還強調以下觀點:
用戶第一的觀點,并將用戶的概念擴充到企業內部,即下道工序就是上道工序的用戶,不將問題留給用戶。
預防的觀點,即在設計和加工過程中消除質量隱患。
定量分析的觀點,只有定量化才能獲得質量控制的最佳效果。
以工作質量為重點的觀點,因為產品質量和服務均取決于工作質量。
全面質量管理的意義有:提高產品質量、改善產品設計、加速生產流程、鼓舞員工的士氣和增強質量意識、改進產品售后服務、提高市場的接受程度、降低經營質量成本、減少經營虧損、降低現場維修成本、減少責任事故。
范圍:全面質量管理的基本原理與其他概念的基本差別在于,它強調為了取得真正的經濟效益,管理必須始于識別顧客的質量要求,終于顧客對他手中的產品感到滿意。全面質量管理就是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而指導人、機器、信息的協調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