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蕊原創已刊登在2014年3月刊湖南《康頤活過00歲》雜志“心理態度”專欄,轉載請注明出處。
文| 李蕊 北京師范大學應用心理學博士
有民間諺語說“菜花黃,癡子忙”,春天草木發芽,人體各個器官也從冬天“懶散”的狀態中蘇醒過來。春雨綿綿,氣壓低,季節交替天氣變化不定,忽冷忽熱,早晚溫差較大,容易引起人體體溫調節中樞和內分泌系統的變化,從而導致機體平衡失調,也會嚴重影響情緒。
為何春天讓你煩躁?
“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是萬物復蘇的美好時節,陰晴不定的天氣卻也使人容易被抑郁的情緒籠罩。從立春開始,人體肝、胃、肺等內臟器官中積蓄的內熱,就慢慢散發出來,出現春燥。人的心理容易煩躁空虛,由于春季日照和氣溫變化較大,多變的天氣會導致人的情緒波動較頻繁,出現心情郁悶,其中以中青年居多。加上氣溫轉暖,代謝進入旺盛期,影響到人體的內分泌,從而增大了引發心理疾患的概率。因此,春季是心理疾病及精神疾病的高發季節,同時也是自殺的高發季節。
“傷春”不一定是病
我們經常會聽到周圍的人說“我最近情緒不好,是不是得了抑郁癥?”
其實,春天有抑郁情緒很正常,“傷春”可不一定是病。就像人們偶爾會感冒發燒一樣,遇到情緒低落、郁悶煩躁,不要太緊張而產生焦慮情緒。只要不是特別大的情緒波動,或者超過兩個星期的持續情緒低迷,都不用特別在意。抑郁情緒與人的心理活動密切相關,天氣變化也是誘因。
春季也是很多單位最繁忙的時候。工作壓力變大,久坐對著電腦、熬夜加班、睡眠不足、過度勞累都會損傷身體,人體水分通過運動出汗、呼吸等形式大量丟失,讓人體很難保持新陳代謝的平衡,就容易引起上火,加劇心理機能紊亂。
郁悶≠“抑郁癥”
生活中我們難免會因為一些不順心的事情感覺郁悶。比如突然遭遇單位裁員,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遭遇重創,面對生活的壓力,我們往往會不知所措,感到郁悶;夫妻之間因配偶外遇,遭遇親人的背叛而對生活失去信心,感到郁悶;十幾歲大的孩子成績掉隊了早戀萌芽了,對下一代操不完的心也讓人郁悶;中老年人的父母都已經年邁,會面臨侍奉老人、親人去世,加重心理負擔,且體力不支,有些人會黯然落淚,郁郁寡歡,喜歡自己獨處……這些現象都會讓我們感到無助和失落,因而情緒低落,極度悲傷。
但郁悶絕不等于“抑郁癥”。由于現實刺激引起的抑郁,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經過短暫的痛苦后很多人都能慢慢好起來,也有些人需要家人及社會支持系統的幫助,逐漸從悲傷中解脫出來,所以一般的“郁悶”與抑郁癥有著本質的區別。
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特征的神經癥狀,抑郁癥的核心癥狀是人們所熟悉的“三低”即情緒低落、思維遲緩、行為減少。著名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曼將抑郁癥稱為精神病學中的“感冒”。從心理學角度看,抑郁癥常常會出現以下癥狀:
1.情緒低落是主要特征。興趣減低,悲觀,自卑、思維遲緩,自責自罪,自我評價過低。
2.性欲減退、精力減退或感到極度疲憊、精神運動性遲滯;
3.食欲下降、語言減少、失眠;
4.總擔心自己患有各種疾病,感到全身多處不適,常常黯然落淚;
5.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癥狀或出現自殺的念頭和行為
若出現上述的癥狀,尤其是1、2條特征性癥狀,并且持續至少2周,問題就不僅僅是抑郁情緒了,而可能患了抑郁癥,應該給予重視,并尋求醫療幫助。
100歲小貼士:趕走早春煩躁的妙招
1. 積極的態度:選擇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想法,提醒自己,抑郁只是一種暫時的情緒狀態,注意要每天提醒一次。
2.有規律的生活:安排好日常生活的內容。例如吃飯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按時起床、就寢。不吸煙、不喝酒、勞逸結合,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每天堅持不懈地關照好自己為止。
3.傾訴你的憂郁:可以找家人和朋友等社會支持系統,談談你的感受和想法,傾訴你的憂郁,這是增強自我理解、自我確認感,并且解決問題的一項重要措施。通過傾訴,釋放你的抑郁情緒。此外,如果抑郁有加重現象,就需要找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
4.參加社交活動:經常與親朋好友聚會,多與別人溝通自己的痛苦。多和一些比較樂觀、積極的人在一起,這些人能傳遞很多正能量,通過參加一些業余活動,陶冶自己的情操,可以有效地舒解自己的抑郁情緒
5.適當運動:春季出門踏青、賞花,散步等活動,能使人體氣血通暢,怡情養肝。每天堅持有氧行走,能幫助減輕身體的緊張、改善睡眠質量、減少壓力、可有效防治肝火旺。
6.合理飲食:每天飲食要均衡,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辛辣油膩刺激性的食物。可有效降火。
我們生活在一個復雜而且不斷變化的時代,每個人都有需要打開的“心結”。相信只要心中有愛,勇敢地面對、對未來充滿希望,就一定能走出情緒的“雨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