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在高山之巔的鷹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鷹,他把幼鷹帶回家,養在雞籠里。這只幼鷹和雞一起啄食、嬉鬧和休息。它以為自己是一只雞。這只鷹漸漸長大,羽翼豐滿了,主人想把它訓練成獵鷹,可是由于終日和雞混在一起,它已經變得和雞完全一樣,根本沒有飛的愿望了。主人試了各種辦法,都毫無效果,最后把它帶到山頂上,一把將它扔了出去。這只鷹像塊石頭似的,直掉下去,慌亂之中它拼命地撲打翅膀,就這樣,它終于飛了起來!
小藍鯨注解:
每個人都希望用自己的能力來證明自身價值,手下也不例外。給他們更大的空間去施展自己的才華,是對他們最大的尊重和支持。不要害怕他們失敗,給予適當的扶持和指點,放開你手中的“雄鷹”,讓他們翱翔于更寬闊的天空。是個猴子就給他們座山折騰折騰,是條龍就給他們條大江大河撲騰撲騰。他們的成長,將為你的工作帶來更大的貢獻。他們的成長,將促使你更
發 揮
一位著名企業家在做報告。當聽眾咨詢他最成功的做法時,他拿起粉筆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圈,只是并沒有畫圓滿,留下一個缺口。 他反問道:“這是什么?”“零”、“圈” 、“未完成的事業”、“成功”,臺下的聽眾七嘴八舌地答道。 他對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實,這只是一個未畫完整的句號。你們問我為什么會取得輝煌的業績,道理很簡單:我不會把事情做得很圓滿,就像畫個句號,一定要留個缺口,讓我的下屬去填滿它?!薄?/p>
小藍鯨注解:
事必躬親,是對員工智慧的扼殺,往往事與愿違。長此以往,員工容易形成惰性,責任心大大降低,把責任全推給管理者。情況嚴重者,會導致員工產生膩煩心理,即便工作出現錯誤也不情愿向管理者提出。何況人無完人,個人的智慧畢竟是有限而且片面的。為員工畫好藍圖,給員工留下空間,發揮他們的智慧,他們會畫的更好。多讓員工參與公司的決策事務,是對他們的肯定,也是滿足員工自我價值實現的精神需要。賦予員工更多的責任和權利,他們會取得讓你意想不到的成績。
鞭策
拿破侖一次打獵的時候,看到一個落水男孩,一邊拼命掙扎,一邊高呼救命。這河面并不寬,拿破侖不但沒有跳水救人,反而端起獵槍,對準落水者,大聲喊到:你若不自己爬上來,我就把你打死在水中。那男孩見求救無用,反而增添了一層危險,便更加拼命地奮力自救,終于游上岸。
小藍鯨注解:
對待自覺性比較差的員工,一味的為他創造良好的軟環境、去幫助他,并不一定讓他感受到“蘿卜”的重要,有時還離不開“大棒”的威脅。偶爾利用你的權威對他們進行威脅,會及時制止他們消極散漫的心態,激發他們發揮出自身的潛力。自覺性強的員工也有滿足、停滯、消沉的時候,也有依賴性,適當的批評和懲罰能夠幫助他們認清自我,重新激發新的工作斗志。
六分之六的人生
有一天,一名大學教授到一個落后鄉村游山玩水,
他雇了一艘小船游江,當船開動后教授問船夫:”你會數學嗎?“
船夫回答:”先生,我不會?!?/p>
教授又問船夫:“你會物理嗎?”
船夫回答:“物理?我不會?!?
教授又問船夫:“那你會用計算機嗎?”
船夫回答:“對不起,我不會。”
教授聽后搖搖頭說道﹕“你不會數學,人生目的已失去六分之二;
不會物理,人生目的又失去六分之一;
不會用計算機,人生目的又失去六分之一;
你的人生目的總共失去六分之四…”
說到這兒,天空忽然飄來大片黑云,隨后吹來強風,眼看暴風雨就要來到。
船夫問教授:“先生,你會游泳嗎?‘
教授愣一愣答道:”不會。沒學過?!?/p>
船夫搖搖頭說道:”那你人生目的快要失去六分之六了...“
小藍鯨注解:人不該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他人。故事中的教授是數理方面的專家,便認為數學、物理、計算機是極為重要的,如果不能了解這些學問,人生似乎沒什么意義了。這也是一種”專家心態“。對船夫來說, 會不會這些有什么關系,最重要的應該是「活」下去的能力, 在緊要關頭,教授所專長的一切都沒用了,只有會游泳才能保命。 命都沒了,還談什么人生目的? 不要小看其它人, 更別一味用”我“的標準做為對錯、好壞的標準。
在工作中,經常能聽到:這位員工雖然不夠機靈、缺乏創意,但他做事不計較、不用心機; 那位員工可能表達能力不好,可是他執著認真、實事求是。我的「優點」他沒有,可別忘了,他的優點我也欠缺?。?/p>
跳蚤人生:
有人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往一個玻璃杯里放進一只跳蚤,發現跳蚤立即輕易地跳了出來。再重復幾遍,結果還是一樣。根據測試,跳蚤跳的高度一般可達它身體的400倍左右。
接下來實驗者再次把這只跳蚤放進杯子里,不過這次是立即同時在杯上加一個玻璃蓋,“嘣”的一聲,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蓋上。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不會停下來,因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跳”。一次次被撞,跳蚤開始變得聰明起來了,它開始根據蓋子的高度來調整自己跳的高度。再一陣子以后呢,發現這只跳蚤再也沒有撞擊到這個蓋子,而是在蓋子下面自由地跳動。
一天后,實驗者開始把這個蓋子輕輕拿掉了,它還是在原來的這個高度繼續地跳。三天以后,他發現這只跳蚤還在那里跳。 一周以后發現,這只可憐的跳蚤還在這個玻璃杯里不停地跳著,其實
它已經無法跳出這個玻璃杯了。
生活中,是否有許多人也在過著這樣的“跳蚤人生”?年輕時意氣風發,屢屢去嘗試成功,但是往往事與愿違,屢屢失敗。幾次失敗以后,他們便開始不是抱怨這個世界的不公平,就是懷疑自己的能力,他們不是千方百計去追求成功,而是一再地降低成功的標準,即使原有的一切限制已取消。就像剛才的“玻璃蓋”雖然被取掉,但他們早已經被撞怕了,或者已習慣了,不再跳上新的高度了。人們往往因為害怕去追求成功,而甘愿忍受失敗者的生活。
難道跳蚤真的不能跳出這個杯子嗎?絕對不是。只是它的心里面已經默認了這個杯子的高度是自己無法逾越的。
讓這只跳蚤再次跳出這個玻璃杯的方法十分簡單,只需拿一根小棒子突然重重地敲一下杯子;或者拿一盞酒精燈在杯底加熱,當跳蚤熱得受不了的時候,它就會“嘣”的一下,跳了出來。
小藍鯨注解:
人有些時候也是這樣。很多人不敢去追求成功,不是追求不到成功,而是因為他們的心里面也默認了一個“高度”,這個高度常常暗示自己的潛意識:成功是不可能的,這是沒有辦法做到的。
“心理高度”是人無法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
要不要跳?能不能跳過這個高度?能有多大的成功?這一切問題的答案,并不需要等到事實結果的出現,而只要看看一開始每個人對這些問題是如何思考的,就已經知道答案了。
不要自我設限。每天都大聲地告訴自己:我是最棒的,我一定會成功!
愛看電視的小女孩
一位工程師家里有個小女孩,對電視節目特別著迷,工程師擔心呆在家里沒人照看的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太長,缺少身體鍛煉。為了讓孩子鍛煉身體,這位工程師設計了一個類似于自行車裝置的腳踏動力發電機,以此作為電視機的電源(當然,相對于這個小女孩來說,是排除了電視機接通其他電源的所有可能性)。孩子要想看電視,就得不停的蹬踏板。這樣就利用了孩子想看電視的心理動力促進了她的身體鍛煉活動。
小藍鯨注解:這個故事啟示了一種“激勵”模式:將組織希望發生的行為與個體追求的目標“聯結”在一起,使組織希望發生的行為成為個體實現自身目標的前提條件。很大一部分激勵機制的設計,應該都是這個原理的應用。當然,如果兩者能夠更加“內在”的統一,就更理想了。
窗
有個太太多年來不斷抱怨對面的太太很懶惰,“那個女人的衣服永遠洗不干凈,看,她晾在外院子里的衣服,總是有斑點,我真的不知道,她怎么連洗衣服都洗成那個樣子
直到有一天,有個明察秋毫的朋友到她家,才發現不是對面的太太衣服洗不干凈。細心的朋友拿了一塊抹布,把這個太太的窗戶上的灰漬抹掉,說:“看,這不就干凈了嗎?”
原來,是自己家的窗戶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