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昊和方英是碩士階段的同學,兩人畢業后到了南方的同一所高校任職,并且還在同一個系里。在迎接新教師的座談會上,院長殷切地希望年輕人樹立人生目標,并為之奮斗。會后,兩人開玩笑,說目標就是當院長了,看誰先當上。
表面是句玩笑,兩人心中卻已當真。辛昊認真、冷靜、做事有計劃,方英靈活、圓滑、辦事有沖勁,兩人性格迥異,決定了不同的人生。
三年后,方英當上了副主任,辛昊仍是一名普遍老師;十五年后,辛昊當上了院長,方英仍是一名副主任。原先職位在上的方英現在成了下屬,他承認自己輸了,但不明白自己錯在哪。
自從立下目標后,辛昊制定了自己的人生規劃。頭三年,他練習普遍話、學習講課技巧、琢磨學生心理、研究課本,三年后,他講課在學校已小有名氣。第4到第7年,辛昊考上另一所高校讀博,在此期間專心學習研究方法。第8到第12年,辛昊潛心做研究,在國際期刊上發表文章、承擔國家級課題,漸漸成為該領域的知名學者。從第13年起,辛昊不僅以科研為主、重視教學,還開始加強各方人際關系。第15年老院長退休時,人們不約而同地想到讓辛昊接班,學術、教學、人際關系樣樣不錯,不選他選誰?
方英則不同,一開始就關注仕途,以經營上下級關系為主,三年便當上了副主任。可是一上任就感到各方壓力,上課水平一般,科研沒有成果,處理問題難以服眾。當了兩年主任很不順,看到一些老同學當老板,心中羨慕,也悄悄在外合伙開了間餐廳。不到一年,餐廳倒了,又相繼開了面粉廠、美容院、服裝店,可是干一樣虧一樣。瞎忙了四年才發現,自己不適合經商,還是在高校好。回頭再往上走,發現過去的同事都有了大進步,自己必須跟上。一會兒忙教學,一會兒搞科研,生活工作忙得像鍋粥,但什么都干不好。到了第15年,方英勉強還是個副主任,但再不有點改觀,恐怕也快“下課”了。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組織根據組織內外環境變化和組織發展戰略引導員工職業發展方向,員工根據個人能力、興趣、個性和可能的機會制定個人職業發展計劃,從而組織系統安排內部員工職業發展的規劃。
對職業生涯管理的研究僅有40多年歷史,但它對人力資源管理的突出貢獻,足以確立它的重要地位。各公司相繼引入職業生涯管理,發現它不但激發了員工的激勵性,還可指導員工有意識地提高技能。大多數人是拍手歡迎,但仍有極少數的人憂心忡忡,他們的指責并非空穴來風,確實點到了職業生涯管理的軟肋。支持者沒有因此放棄,而是將這些不足看作需要攻克的難題。
職業生涯規劃具有明顯的個人特征,目的是促使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一致。在設計職業生涯規劃時,同時要考慮到環境、組織和個人三個層面。對于環境,必須積極配合;對于組織和個人,則可進行優化。在分析這些層面時,應重點關注兩個方面,一個是員工的人格因素,另一個是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的規律和特征。人格是個人相對穩定比較重要的心理特征總和,包括個人能力、氣質、興趣、愛好和傾向性等。因此,人格綜合了大量的個人因素,可以用來評價員工。職業生涯發展有發展規律,并且各階段有相應特征,了解這些規律和特征,是制定好職業生涯規劃的前提。
職業生涯規劃是一項系統的、長期的、持續的、有彈性的規劃,影響著員工未來行為和組織未來計劃,因此,應有計劃有步驟地設計與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