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是結果而不是任務?——員工與企業之間本質上是商業交換關系
任務是一個執行假象,是因為我們絕大多數的人在實際工作中,當你以為你自己是在執行的時候,其實是在完成任務,而不是執行,因為你沒有結果!
我們要懂得一個基本道理:對結果負責,是對我們工作的價值負責;而對任務負責,是對工作的程序負責,完成任務≠結果
為什么無數的人都擁有卓越的智慧,卻只有少數人獲得成功?為什么無數的公司都擁有偉大的構想,卻只有少數的公司獲得持續?
為什么是阿甘這樣的人,沒有聰明的頭腦卻靠專注獲得了成功?為什么那些爭中央臺標王的企業,不少已被歷史拋棄?
為什么要強調員工的功勞(結果),而不是苦勞(任務)?這涉及企業與員工之間的本質關系。
企業是一個商業組織,員工與企業之間是一個商業交換關系。什么叫商業關系呢?舉個例子,你要快遞公司送一封信,大致是10元錢,無論刮風下雨,都是10元,甚至是下大雪,交通極其困難,也是10元錢。
如果是送信的員工碰到天氣很差,信沒有送到,你會不會給快遞公司付錢?不會,為什么?因為10元錢交換的是你把信送到的結果,價格是你自己定的,所以信送到,就付錢,信送不到,無論你的員工有多少苦勞,我們都不會付錢!
這就是赤裸裸的商業關系,商業關系的本質就是一種結果,或者叫利益交換關系,或者叫買賣關系。員工與企業之間是一種什么關系?本質上仍然是一種買賣關系,企業付你工資或薪酬,你提供相應的結果!
請記住,企業購買的是結果,也就是勞動的結果,而不是勞動。勞動是值錢的,只有勞動的結果才值錢。也就是說,功勞是價值,苦勞卻不是價值。
為什么企業要這樣?因為只有每個人提供的是結果,企業才有錢賺,才能夠生存。但現在,我們不少員工卻把上班當成結果,以為只要上班就可以領工資,這種觀念大大地扭曲了員工與企業的關系。
我們是不可以用上班來交換工資的,上班的結果才可以交換工資。這就像睡覺一樣,睡覺沒有價值,睡著才有價值,睡覺但睡不著叫什么?叫失眠。失眠不僅沒價值,而且還是一種病。
如果我們工作的時候,是完成任務,而不是追求結果,那么就是在睡覺,卻沒有睡著,處于失眠狀態。所有有執行力問題的公司,一定有一部分員工或領導處于這種失眠狀態。
我們有多少企業陷落在“任務陷阱”中?仍然以秘書安排會議為例。我閃設想一下執行過程吧,如果秘書僅僅是發了個通知,所有參會的人若是真的全部參加了會議,你說這是誰的功勞?
打電話的秘書完全可以說是他的,結果,在他月底的個人總結中,就會有一條:“總是按時完成上級交代的任務”——你還沒話說!
假若有人沒有參加會議,那又是誰的責任呢?秘書會擺出一大堆理由說明這不是他的責任,因為他已經通知了,至于他們有沒有看到?看到了有沒有忘記?是不是因為有事沒有請假?那是他們的責任!
但我們只要簡單地做一個假設,如果我們是外包給會議公司又如何?我們的要求是召開會議,所以發通知不是結果,人到齊才是結果,如果有人不來,那要事先得到批準。否則,人不來就是會議公司的問題。有人不來,我又不知道,那我就有理由不給你付錢!
既然這樣,那為什么你又要給只發了一個通知的秘書付錢呢?或者說,同樣是秘書,你會給一段秘書與九段秘書付同樣的錢嗎?
現實工作中,我們常常被“完成任務”這類完美的執行假象所迷惑。
因為我們不明白:完成任務其實只是實現結果的一個過程,有時候甚至只是剛剛開始做結果,但在因果邏輯上,他的確已經完成“任務”(比如打電話)。可又沒有達到你的要求。這種矛盾,會導致下屬甚至整個公司都在找理由推卸責任,下屬找理由對付上級,上級找理由對付老板。因為只要完成了任務,員工就有一萬個理由來說明,沒有完成結果不是自己的責任。
我們要懂得一個基本道理:對結果負責,是對我們工作的價值負責,而對任務負責,是對工作的程序負責。
公司規模擴大之后,部門就增多,職位多了之后,員工就多。職位和部門一多,員工完成任務的程序就往往會代替實際要做的結果,組織層級就會代替客戶價值。于是,任務往往就會迷惑我們的眼睛。這樣一來,員工就有了無數可以開脫責任的理由:你看他已經盡力了,他已經努力了,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啊!
如果我們要致力于打造一個具有強大執行力的團隊,如果你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執行型人才,那么請記住,執行永遠都只有一個主題:執行是要做結果,而不是完成任務!
我們永遠都要鎖定“結果”這個目標,而不是完成任務這個“程序”,因為“完成任務≠結果”。
同時進入公司的三個同學,薪水為什么如此不同?
無巧不成書,小張、小李、小王不僅是中學同班同學,而且是大學同班同學,更是同一天進入了同一家公司。
但是他們的薪水卻大不相同:小張的月薪是5000元、小李月薪3500元、小王月薪1500元。
有一天,他們的中學老師來看望他們,得知他們薪水的差距之后,老師就去問總經理:“在學校,他們的成績都差不多啊,為什么畢業一年不會有這么大的差距?”
總經理聽完老師的話,笑著對老師說:“在學校他們是學習書本知識,但在公司里,卻是要行動,要結果。公司與學校的要求不同,員工表現也與學校的考試成績不同,薪水作為衡量的標準,就自然不同呀!”
看到老師疑惑不解地皺著眉頭,總經理對老師說:“這樣吧,我現在叫他們三人做相同的事情,你只要看他們表現,就可以知道答案了。”
總經理把這三個人同時找來,然后對他們說:“現在請你們去調查一下停泊在港口邊的船。船上毛皮的數量、價格和品質,你們都要詳細地記錄下來,并盡快給我答復。”
一小時后,他們三人都回來了。
小王先做了匯報:“那個港口有一個我的舊識,我給他打了電話,他愿意幫我們的忙,明天給我結果。我為了保證明天他給我結果,我準備今晚請他吃飯,請您放心,明天一定給您結果。“
接著,小李把船上的毛皮數量、品質等詳細情況給了總經理。
輪到小張的時候,他首先重復報告了毛皮數量、品質等情況,并且將船上最有價值的貨品詳細記錄了下來。然后表明,他已向總經理助理了解到總經理的目的,是要在了解了貨物的情況后與貨主談判。于是,他在回程中,又打電話向另個兩家毛皮公司詢問了相關貨的品質、價格等。
此時,總經理會心一笑,老師恍然大悟。
相信看到這種情況后,任何一個從都會像那位老師一樣,一下子就會明白,為什么他們的薪水會有這么大的差別。
在任何一家企業,我們都可以看到這三種人,我們應當問問自己:哪一個人中有自己的影子?我們是否真正清楚——我們周圍那些收入高的人,為什么他們的薪水與我們的不一樣?
有句話說得好,思路決定出路。企業有什么樣的思路,就決定了企業什么樣的出路。員工有什么樣的思路,就決定了不同員工的不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