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和全球化的深入,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時時都在接受挑戰。在如此激烈的競爭環境中,電力企業員工也明顯感覺工作節奏越來越快了,工作標準越來越高了,工作任務越來越多了,加之物價的上漲、生活的壓力等,員工承受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這些壓力如不能得到有效釋放,很容易累積成消極、抵觸等不良心理情緒,危害員工的身心健康,影響企業的整體工作績效。
一、員工職業幸福感的影響因素
幸福是人們對于生活和職業的主觀體驗,是依人們自己的主觀感覺而轉移的。收入水平與幸福感之間并不是直線關系,而是曲線關系。大量實證研究表明,在眾多發達國家中,最富的人群不一定是最幸福的人群。人們的幸福感主要與人們需求和期望值有關,幸福感會隨著人們的需求變化而不斷變化,例如,在饑餓時,能讓他吃上飽飯,他就會感到幸福;在貧窮時,錢夠花,就會感到幸福;當物質極大豐富的時候,即使再如何增加經濟收入,他也不會感到幸福,這時就需要實現價值,需要成就感。現在的幸福感主要取決于四個方面:
一是工作崗位的變化。企業改革、崗位調整等均會帶來工作崗位和職責的變化,大家對工作能否適應、能否勝任和駕馭,這些直接影響職工的心情。有些員工會面臨新崗位、新工種、新的人際關系的挑戰,因而感受到了崗位競爭的壓力,產生了從未有過的緊迫感、壓力感和危機感。
二是高速度、快節奏帶來的壓力。隨著南網公司一體化管理,各項工作標準要求越來越高,工作流程越來越嚴格。關鍵崗位的作業人員的精神緊張和疲勞程度直接影響著安全工作。同時,為了完成任務,大家都是在加班加點,早來遲走和雙休日也上班已是普遍現象,長期的超負荷工作也使得員工焦躁和煩悶。
三是職業發展的壓力?,F在個人發展、薪酬待遇與業績全部掛鉤,同崗可以不同酬,各崗位之間競爭的壓力,渴望升遷或是提高待遇都需要具備更多的優勢,要能保持在同事中的出類拔萃,這些都是無形的壓力。
四是家庭幸福也會影響到工作上的情緒。家庭生活和諧美滿,工作自然也是好心情,家庭如有婚姻、戀愛等方面的挫折和問題,便會格外感覺悲觀失望,情緒低落。目前工資水平低,物價上漲過快、購房價位高、子女就業艱難等讓很多員工感到家庭經濟生活壓力偏大。
二、正確認識員工的幸福感
幸福即生活、境遇愉快美滿。而幸福感是人們對自己現實生存狀態的一種正面或非常滿意的主觀感受,它主要由三種感覺構成,即生活和事業的滿足感、心態和情緒的愉悅感和人際與社會的和諧感。實戰紅色管理創始人、中國紅色管理研究院院長孫軍正認為,幸福感就是員工對企業的責任感,員工與企業共同發展的滿足感,員工與員工之間、員工與企業之間和睦相處的和諧感。
幸福感就是責任感。供電企業的和諧發展就能充分地發揮電力經濟命脈的作用,保證國民經濟的和諧、穩定和持續發展。而作為供電企業一份子的每名員工有了幸福感之后,他就會樹立起對企業的責任感和忠誠感,從而樹立起良好的從業心態和奉獻精神,增強履行社會責任的能力,有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
幸福感就是滿足感。每一個企業的員工都愿意立足本職崗位,通過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不斷提高自身的學習力和創造力,員工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發揮,加速其崗位成才、學習成才,在本職崗位上干出驕人的業績,在為企業的發展增光添彩之外,也實現了自身的人身價值,這時的幸福感就是不斷超越自己、活出生命意義的滿足感,而這種滿足感又會激勵員工更加積極地、富有創造性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從而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為企業的發展注入不竭的動力。
幸福感就是和諧感。員工是企業發展的主體,由于個體的經濟條件、地位、背景的差異,人與人之間不可避免地會發生一些矛盾和沖突。因此,員工的幸福感就是人與人之間、人與企業之間融洽相處的和諧感。有了和諧感,企業內部之間、客戶之間,都要注意人際關系盡量簡單化,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有了和諧感,員工之間協作精神和服務精神就會增強,在企業內部形成舒暢、融洽的氣氛,增強全體成員的向心力、凝聚力,實現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的統一,保證企業的高效運作。
三、提高員工幸福感有助于提升企業凝聚力
有人認為,提高員工收入是最重要的,誠然,提高員工收入能夠調動其積極性,特別是在員工收入普遍偏低的情況下,大幅度提高收入的確能夠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提高收入與調動積極性之間,之所以有這樣正比例的關系,實際上就是幸福感機制的作用。但正如幸福感理論所揭示的那樣,這種正比例的效用是有限的。
這并不是說可以不必重視員工的收入問題。金錢很重要,它是經濟基礎,但它買不來幸福,它不是萬能的。企業管理者應該明白,人對金錢和財富的欲望是無止境的,而任何企業都不可能無限制地滿足員工對收入的預期;為職工謀福利也不完全等同于提高收入。員工如果過分關注收入問題,甚至把收入的高低作為評價企業的唯一標準,那么一旦出現收入上的風吹草動,就很容易產生負面效應。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管理者在收入問題上要多加正確引導,讓員工意識到:金錢不是幸福的唯一源泉。同時,在增加員工幸福感方面應有所作為,用幸福感凝聚員工。
四、切實提高員工幸福感的措施
如何提高員工的幸福感?經濟學研究的主題是如何增加人們的財富,而幸福學研究的主題是在財富一定的情況下如何極大化人們的幸福。幸福程度未必和財富成正比,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管理者同樣可以增加員工的幸福感受。
實戰紅色管理創始人、中國紅色管理研究院院長孫軍正認為,提高員工的幸福感,既要重視物質條件的改善,更要重視非物質因素的影響。物質條件的改善(包括收入、衣食住行條件的改善等),直觀而外在,容易引起重視;而非物質因素(主要是精神方面)效用的顯現需要潛移默化的過程,間接而緩慢,常為人們所忽視。物質條件的改善見效快,但效用有限;非物質因素的影響雖然見效慢,但效用持久。兩者并重,才能切實提高員工的幸福感。非物質因素的影響主要有:建立和諧友善的人際關系。領導與員工、員工與員工和睦相處,真誠相見,友善相待,能夠滿足人們的社交需求,促進溝通協作,形成團隊合力。雖然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但企業內部不應過分強調競爭,特別要杜絕欺詐失信行為,應該引導員工建立和諧友善的人際關系,建立關愛他人、幫助同事等于幫助自己的理念。
營造寬松活躍、富有激情的工作氛圍。人生最美好的時光都在工作時段,如果不能在工作中體驗到快樂,人生的幸福又能從哪里來呢?因此管理者有責任創造一個生氣勃勃、充滿活力的工作氛圍,激發員工的智慧,讓員工快樂地工作,激情地創造,從工作中感受到人生的意義。首先,要營造平等的氛圍,管理者要有意淡化領導角色,引導員工敢想、敢說、敢做,敢于創新,樂于創新;其次,多贊揚少批評,多獎勵少處罰,鼓勵揚長避短,培養自信心,讓人人都能成為崗位上的明星。
非物質因素的影響還有其他許多方面的內容,如員工獲得尊重、關心、理解和信任,得到培養和重用;員工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員工對企業民主管理、廠務公開的滿意度;企業用人和分配機制的完善程度;管理者管理行為的公正和公平;企業對員工個人價值實現的認同和為其提供的條件等等。這些方面與金錢關系不大,而與精神因素密切相關,屬于心理、情感體驗的范疇,與幸福感有直接關系,應該引起企業管理者高度重視。
總之而言,把幸福感理念引入企業管理,有利于“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真正落到實處。企業的“幸福管理”是一個嶄新的課題,涉及到企業物質、精神、政治“三個文明”建設,也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值得企業各級管理者認真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