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途中,中央政治局在四川阿壩州的黑水縣城召開了著名的蘆花會議。會議產生一項重要的決定:堅決、積極、大膽地提拔工農干部,使紅軍得到迅速發展。
此外,徐向前在會議中從朱德那里得知,紅一方面軍保存的干部較多,但兵員較少。徐向前便主動建議調紅一方面軍一些干部到紅四方面軍任參謀長;同時,調紅四方面軍的3個建制團充實紅一方面軍,以便兩軍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黨中央采納了徐向前的建議,決定派葉劍英、李卓然到紅四方面軍工作,還調去了一批師職以下政治工作干部。這些干部的調配,對加強紅四方面軍的軍事、政治工作,特別是后來對抵制張國燾的分裂活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管理學教授,領導力、組織變革和發展等方面的杰出專家邁克爾·尤西姆認為,一個管理團隊的管理能力如何,關鍵不在于最高領導怎么樣,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下屬的領導能力。
麥肯錫公司的一項調查也表明:公司能保持持續發展和改革,達到更高的業績,關鍵的因素不在于高級管理者,而在于一批具有改革才能的中層管理者和專業人才。
其實,這個簡單的道理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漢朝就能得到印證。劉邦能夠當上漢朝的開國皇帝,就是因為他手下有著杰出的中層干部——出謀劃策的張良、行政管理的蕭何、沖鋒陷陣的韓信。
劉邦的對手項羽無論才能和力量,都遠在劉邦之上,可是項羽沒有什么得力的中層干部,僅有的一個軍師范增還不被項羽所容納,這就是他失敗的主要原因。
一個企業家再才智出眾,也無法勝任所有的事情,所以,唯有管理好中層干部,利用他們的智慧和能力,才可以完成超過自己能力的偉大事業。
有人說,一個人只要懂得用人,不論他是誰都可以當領導,甚至當總統。美國鋼鐵之父卡內基說:“拿走我的全部財產,把人才留給我,幾年后,我又是一個鋼鐵大王。”
毛澤東說得更直接:“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在這個培養干部思想的指導下,紅軍時期成立了軍官教導團,抗日時期有抗日軍政大學,解放軍新建了南京軍事學院……因為解放軍始終把教育干部作為團隊建設的根本,因此才鑄就了一支名將如云的威武之師。
“一將無能,累死千軍”,小到班排長,大到集團軍司令,都是這個道理。企業同樣也需要大力選擇好、培養好、管理好中層干部。因為企業的中層干部是企業運營中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他們承上啟下,既是決策者的參與者又是具體的執行者。他們素質的高低、能力的強弱及發揮程度,直接決定著公司的興衰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