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奮斗十年二十年才奮斗出來一條路,大部分人是奮斗一輩子也奮斗不出個人樣。當然少則一年兩年也有奮斗的出人頭地。為什么“同樣的做人差距就這么大呢?”,我常說一句話“一個人成功的晚就等于不成功,因為等你成功了可能已經沒有機會讓老人再過上好日子。一個人成功的太早也等于不成功,因為一個人沒有獲得智慧就取得成功容易沖昏頭腦而容易鑄下大錯。”那么如何讓自己的成功恰到好處,并且是偶然中的必然呢?很簡單只需要改變自己的思維即可,因為思維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
第一思維:逆向思維。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只適用于自身學習,但是絕對不適合人生規劃。這個世界真正成功人士只占大概3%,而他們基本都和我們素不相干。因為看看我們的父母不屬于這3%,親戚也不屬于,朋友也不屬于。那為什么你還要聽父母和朋友的,你如果聽他們的結果也就和他們一樣。因為真理永遠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大部分人所掌握的頂多叫做常識。在學習的層面是“三人行必有我師”。在職業規劃的道路上,一定是“萬人行方有我師。”什么是逆向思維?逆向思維就是大部分人要向東走,我考慮要不要向西走。大部分人不去做的事,我考慮要不要去做。反者道之動。
第二思維:本末思維。
《大學》里有這樣一句話: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什么意思?就是做任何的事情,只要抓住本質,解決問題的方法自然就來了。。
比如說,很多大學生在找工作遇到困難時,開始錯誤地認為“工作難找是因為經濟危機或是因為崗位競爭太激烈等等,但是卻沒有抓住問題的本質原因。大學生找工作難找的本質原因并不是社會,而是大學生本省能力和素質不能滿足企業的基本要求。我經常講“不是工作難找,而是人才太少。不是工作難找,而是能力太小。”再比如,很多管理者在管理過程中,遇到種種的問題,總是歸結于現在的人太難管,所以想盡各種制度來監管員工,最后發現效果適得其反。有了本末思維的人,他會立刻抓住管理不好的本質原因不是員工難管,而是沒有人性化管理和科學化管理。我們經常說,中醫治本,西醫治末。看看為什么我們平常做事很多時候就像西醫一樣暫時解決好,但是卻不能從根上解決問題。最大的原因是當問題出現時分析問題沒有本末思維。
第三思維:太極思維
一陰一陽謂之道。很多人為什么問題得不到解決?因為僅僅是從一個方面去解決問題。比如說,很多老師為什么教學誤人子弟?因為只有理論沒有實踐。一個真正老師一定是”站在理論的高峰做著行動的巨人“,方可傳道授業。為什么很多人養生效果不佳,因為往往只注重身體層面,而養生之道在于“養身在動,養心在靜。”一靜一動才為養生之道。再比如,我在給學生授課時,一定注重“一學一練謂之教”。光學不練是假把式,光練不學是空把式。
我在整合了中國培訓界的大量理論后,現在開始深入中國家族化企業進入深度實踐,我相信只有這樣才能更有說服力,更有實效性。
第四思維:杠桿思維
阿基米德說過一句話:“給我一個支點,我會把整個地球給翹起來。”為什么一個人可以把地球撬動起來,因為他借助一個杠桿。”所有的偉大運動員背后都有一個偉大的教練。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這靈感一定是偉大的教練所啟發的。永遠要相信自己的人生路上有“高人開悟,貴人相助。”能碰到一個高人,你的人生可能就會徹底改變命運。
杠桿思維就是要學會借,學會整合。整合資源,整合信息,整合人脈等等。我很感謝生活在這樣一個互聯網時代,讓我以最快的速度整合了全世界最前沿的管理營銷理念,以最快的速度了解了世界各行各業的前沿信息。
第五思維:系統思維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就是本末思維,二就是太極思維,三就是系統思維。我們經常講舉一反三,什么是舉一反三?就是提出一個問題就要至少拿出三套解決方案。一個方法就是沒有方法,兩個方法就是一般方法,三個方法才是好方法。比如說營銷絕不是簡單的闡述產品價值,它一定是一個系統,從建立信賴,抓住核心價值觀,信念導入,感覺帶動,到診斷式營銷,體驗式營銷到最后方案式營銷的一個系統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