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下午,一場跨界觀照下的中國茶酒行業領袖高峰論壇在深舉行。此次高峰論壇聚集1000名來自茶、酒產業鏈的企業領軍人物,特邀論壇嘉賓格力電器董明珠、北大匯豐商學院副院長魏煒、北大國際副院長張黎,以茶酒產業特色為導向,跨界暢言中國茶產業與名酒界的“未來與戰略”,尋求非業內的合作伙伴以及傳統行業與移動終端融合的新契機,探索中國茶酒行業未來發展方向。
渠道之惑:移動互聯網、電商沖擊下如何建構最優銷售渠道?
茶和酒都是中國五千年農耕文明的產物,進入現代工業社會之后,無論是商業模式、市場營銷,還是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等,茶酒產業都面臨學習、轉型過程。此次論壇上關注與熱議最多的問題,正是來自移動互聯網、電商沖擊之下的渠道建構之惑。
以茶行業的八馬茶葉為例。據八馬茶葉總經理吳清標介紹,八馬創業之初選擇的模式是較為傳統但也最為成熟的直營連鎖模式,截至2012年已擁有1000家連鎖店。但發展到目前面臨一系列挑戰,首先是租金、成本的壓力,其次電子商務迅速發展帶來的銷售環境的變化,而且連鎖模式里也有直營、加盟、代理等多種方式,那么連鎖店模式未來是否要改變?如何改變?北京吳裕泰茶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孫丹威也表達了類似的困惑。
對此,魏煒認為,渠道有連鎖、直營、加盟、分銷等,還可以大膽進行新的嘗試,但關鍵在于要設計好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因為同樣做一件事,利益相關者交易結構的設計不同、利益分配的設計不同,最后產生的整體競爭力差異會很大。比如說做分銷,格力在渠道上的模式就是非常獨特的。再比如創維在一二線城市開的社區店,簡單看是加盟,但實際上它既不是加盟,也不是直營,是一個很混合的模式。競爭對手都在模仿,但一開就虧損,就是對這個模式的訣竅沒有掌握住。只要重組、拆分好不同利益相關者,相信在渠道的模式方面可以創造出很多很不一樣的模式。此外,他還特別提醒行業關注互聯網的影響,建議茶企未來一到兩年與移動互聯網建立起關系,整個茶行業形成穩定結構就在10年之內。
轉型期商業模式創新成為關注焦點
1985年取消農副產品統派購制度后,中國茶產業快速發展起來。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茶產業成為跨千億級產業,但是也面臨著“成長的煩惱”。為什么中國茶行業看似百家爭“茗”千帆競秀,卻仍然無法走出國門?為什么一些名茶質量很高,企業卻還是深陷“有品類無品牌”的尷尬局面?
酒產業發展也面臨同質化競爭的問題。西鳳酒副董事長賈智勇介紹,從中國目前白酒行業的情況來看,濃香型白酒一統天下。很多企業看到濃香型白酒好賣,于是“全國一片濃”。大家都走同一條路的結果是消費者分不清你我,最終還是限制了自我發展。
魏煒認為商業模式的創新是非常重要的。“今天,美國企業占60%的創新是商業模式的創新,40%的創新才是技術創新。”面對新的商業環境,如果企業僅僅是從戰略、營銷、技術創新、組織行為等方面作調整改善,效果往往不盡人意,重構商業模式已成為企業持續發展、保持競爭優勢的選擇。他建議企業在戰略細分市場的選擇上可以稍微專注一些,比如,茶的品類細分是非常容易的,產品的高中低,品類的不斷細分等,而且每一個細分市場的容量都是不小的,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品牌。
張黎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要細分市場,首先明確自己是做小眾市場,還是大眾市場,因為這兩個市場很不同。以酒為例,如果做小眾市場,就可以把酒做成奢侈品,沒有問題。茶行業也一樣。如果走小眾路線,就要講究個性化的茶文化、講品茶;如果強調大眾,就要走標準化路線,把品茶變成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