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業就必然短命嗎?
民營企業如何沖破家族化管理的藩籬(之一)
姚遠生
30多年來,中國經濟結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雨后春筍般崛起的民營企業占據了整個中國經濟的半壁江山。民營企業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供應了大量產品,賺取了大量外匯,創造出了大量社會財富,增強了中國的綜合國力,成為了對國民經濟起支撐作用的一個中堅力量。這些民營企業在發展的初期,大多數都以家族企業的形態出現。
中國家族企業壽命長的有幾多?
在中國市場經濟大潮中,民營企業有一種屢敗屢戰、百折不撓、頑強不屈的優秀精神。然而,中國民營企業的發展似乎也并不完全理想。其中民營企業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壽命短、長不大,一般發展3-5年之后要么倒閉,要么長期停滯、徘徊。
比如,沈陽飛龍集團、山東三株集團、珠海巨人集團、鄭州亞細亞集團、北京南德集團、廣東中山愛多集團、山東秦池酒廠、廣東太陽神集團等等,一個又一個輝煌地崛起,然后又一個個悲壯地倒下。如今,在中國的每一個城市里都有這樣一種現象:一批一批的民營企業注冊成立,同時,另外一批又一批民營企業在不斷走向消亡。
20世紀80年代,不少創業者白手起家,艱苦奮斗,奠定了家族企業發展的基石。時至今日,創業者的權杖逐漸傳遞到家族內部的后繼者手中。除了極少數欣欣向榮的以外,有很多企業因此就逐漸的消失了。即使是在勉強支撐的多數企業,因后輩們資質、志趣、潛力、精神的差異,其所支撐的前輩的事業也興衰不一、枯榮參半。
據2005年第一部《中國民營企業發展報告》顯示:全國每年新生15萬家民營企業,同時,每年又死亡10萬多家。上世紀80年代初在國內崛起的一批民營企業到90年代多數已銷聲匿跡。在90年代初成長起來的民營企業到90年代末大多也日薄西山。有60%的民營企業在5年內破產,有85%的民營企業在10年內死亡,平均壽命只有2.9年。而民營企業九成以上是家族企業。中國家族企業普遍存在著發展歷史不長、壽命短暫的問題。
可是我們看到,日本企業的平均壽命為30年,是中國民企的10倍。美國企業平均壽命為40年,是中國民企的14倍。
“富不過三代”是中國特色嗎?
古今中外大量家族興衰史表明,無論某一家族通過什么途徑發家致富,保持富裕狀態的時間,很少有超過三代的,故被世人總結出一條定律,叫“富不過三代”。國外很多基業長青的百年企業,也都是早就脫離了家族控制的管理模式,形成了健康的組織機能和有效的管理者選拔機制,才走向輝煌的。
今天,在中國所經營的企業達到一定規模的民營企業家已經超過了300萬。調查顯示,由于缺乏合理的管理機制和管理規則而找不到合格的接班人,95%以上的中國民營企業家也無法擺脫“富不過三代”的宿命。
有研究表明,目前國內富人家族的孩子中,只有約10%的子女繼承了父母的優良品質,成為積極向上、勤奮好學的人。對不少富有的家族及企業來說,不是富過三代的問題,而是能否富過兩代的問題。
清末名臣曾國藩的外孫聶云臺有感于社會風氣奢靡不正,曾寫了《保富法》一書。他說,四五十年前的有錢人,家業沒有全敗的,子孫能讀書、務正業、上進的,百家之中,僅有一兩家。寫《曾國藩》小說的歷史學者唐浩明說,與曾國藩同時代的大多數中興將帥家庭從兒女那一輩起便不努力,到孫子輩、曾孫輩,嫖、賭、抽大煙、游手好閑幾乎成為通病,到最后潦倒淪落,將祖宗的臉面丟光。兒孫賢孝的家庭則不多。
“富不過三代”并非中國特色,全球家族企業普遍面臨“窮孫子”問題。在美國,家族企業在第二代能夠存在的只有30%,到第三代還存在的只有12%,到第四代及四代以后依然存在的只剩3%了。葡萄牙有“富裕農民——貴族兒子——窮孫子”的說法;西班牙也有“酒店老板,兒子富人,孫子討飯”的說法;德國則用三個詞“創造,繼承,毀滅”來代表三代人的命運。
有些家族企業為什么沒有職業經理人的空間?
由于家族企業是少數家族成員投資創辦的,企業的所有者權益基本上由本家族人員所擁有。因此,企業幾乎所有的決策均由企業主制定,致使企業主整日陷入繁雜的事務之中,且因為缺乏專業訓練的管理知識,很難避免決策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同時,處于企業高層的家族其他成員利用這種高度集中的所有權結構,全面控制著企業的財權、人權等主要權利。整個企業的運作基本是不公開、不透明的,因而難以在企業內部形成規范有序的管理機制。即便某些家族企業能夠聘請外來管理人員經營企業,也不愿意讓管理人員獲得相應的或者足夠的權益份額。他們將管理人員視同普通雇傭勞動者,而不是企業的主人之一。
許多家族企業在“二次創業”過程中,僅關注業務管理的改進,而并不關注產權制度和激勵制度的改革。因為管理人員也是“經濟人”,也會在既定的條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由于制度不清晰,他們如果難以從現有的權益結構和激勵制度中獲得足夠的回報,往往會通過其他途徑謀取私利。
同時,由于管理制度不完善導致雙方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問題。這樣企業主很難了解管理人員是否存在機會主義行為,因而也難以有效約束管理人員。于是,在一些企業中出現了管理人員侵犯家族企業主利益的現象。
最終,企業主往往又決定退回到家族管理的模式當中。這樣一來,家族企業管理方式跟不上企業發展和市場變化的需要,無法保證企業決策的有效性,破產倒閉也就在所難免。
一些家族企業到底違背了什么?
任何事物,都有其內在的發展規律。如果符合了發展的內在規律,事物的發展就會是順利的。如果違背了發展的內在規律,事物的發展就會遇到挫折、障礙和出現反復。
黑格爾說:“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存在著一種絕對精神。”這個絕對精神就像大樹的一粒種子一樣,其中已經包括了樹木的全部屬性,所以一粒大樹的種子絕對不可能生長出一棵草來。“絕對精神”是世界萬物內在的最基本屬性,是固定的、有規律性的。人類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是這個“絕對精神”派生和展開出來的。
事實上,企業管理也有著其“絕對精神”和基本屬性,那就是:
(1)科學的組織管理體系;
(2)規則化、標準化、程序化的工作管理模式;
(3)優良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
(4)良好的企業文化形態。
建立這些管理體系和模式,正是管理者的絕對職責。
中國的很多民營企業,就是因為違背了企業發展的規律,或者違背了企業管理應該遵循的那種“絕對精神”,所以走了很多的彎路,甚至導致了很多完全失敗的慘劇。
綜上所述,要打造基業長青的百年企業,走向輝煌,必須脫離家族控制的管理模式,形成健康的組織機能和有效的管理者選拔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