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觸了一位老總,也是我早年的一位老友。這位老總年輕有為,小我幾歲,事業頗有成就。雖然業務遍及山東半島,一年稅金上交就幾千萬,但一直很是低調。由于我主講阿米巴經營課程的原因,這位老總兼好友找到我希望我能為他的企業“望聞問切”。
朋友的企業很大,其中一塊主要事業是弱電工程,用他的原話講,叫做:現在幾十個項目簡直忙得不可開交了!僅弱電工程項目這一塊,不僅忙,而且“頭大頭疼”。經過交流,我似乎從中看到了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的“通病”----老總們多年來一直在說著“正確的廢話”!
我相信,老總們現在讓你們拿出五年之內的會議記錄,你一定會看到你講的相同或相似的記錄。這一點也不奇怪,并且當你總是在講“正確的廢話”的時候,你的企業也一定會不盡如人意,比如員工積極性不夠,員工對目標沒有感覺,員工對事業沒有思考和投入等等。
那老總們長年累月說“正確的廢話”代表什么管理局面呢?一定是五個字“被動的管理”。因為老總們不講也不行啊,不講沒人認真干活啊,不講沒人認真對待業務啊!實際上,你講了,而且不厭其煩地反復地講,結果還是“外甥打燈籠照舊”!這就是你公司的現實,也是大多數中小民營企業家們面對的被動局面!
究其原因,為什會這樣呢?
一、“野蠻生長”的思維還在延續
什么是野蠻生長?就是粗放式經營,就是科層制管理,就是反復重復管理管理,再管理,要求要求,再要求!就是因為原來掙錢太容易,現在忽然覺得錢不好掙了,標是死標了,客戶要求多了,員工不好好管了………,傳統的思維還在作怪,還在用過去的管理模式在管理,也就是說:單純就管理去改善管理就是原地踏步。
那老總們不服氣了,會說:五險一金我都給上了,中秋元旦之類節日我都給過了,單身的員工對象我都給找了,愿景之類的大餅我都給畫了,諸如此類等等。可是怎么就不能打動他們的心呢?他們怎么就是沒感覺,更不知道感恩呢?就是不出績效呢?雖然老總們總裁班、私董會都上了,我說:你們實際并沒有更大的改變。老總們是變了,但還沒有真正地改變!思維里面還是過去的野蠻生長的思維和邏輯,這樣的思維,加上點互聯網,加上點創新的課程,加上點金融和股權概念就解決了嗎?非也!
二、在管理與經營之間已然失衡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我們一直在借鑒西方的管理,誠然,對我們幫助很大,西方的方法論的確舉世無雙。西方千百年來重視自然科學的探索,所以方法論和標準化確實了得。但是我們知道,西方人不僅僅有方法論,還有教堂,這是他們的真正價值觀。我們呢?我們把管理學來了,可是我們不可能把他們的教堂搬到社區,搬到企業!從這一點上,我們單純的管理就已經失衡!
那有的朋友就會說,那我們加上我們的國學不就平衡了嗎?各位,國學,在我們各位老總的履歷上,什么時候開始學的?有超過十年的嗎?那對于員工來講,現在補國學可以,可是你立馬讓國學見效,能立竿見影嗎?國學我們可以慢慢補,但企業生存不等人。到了必須從管理走向經營的時代了。為什么?因為時代變了,迭代太快;因為人變了,新新人類出現,個性崛起、個性化崛起和組織相對衰落已是不爭的事實;因為,已經到了互聯、跨界和共享的時代………..。單純地強調指標和目標,單純地控制標準,已經很難實現,因為這樣的管理是死的。時代需要的是能因時而變的經營,是靈動的經營。經營就是對事務的把握,就是對人心的把握,就是對起心動念的把握。
僅從這兩點原因我們就看得到:企業未來要想持續發展,發揮每一員工積極性,把僵化的組織砸碎劃小已是不爭的事實。而我們老總們或是沒有意識到,或是意識到了,又無計可施,從而才會出現幾年來一直在強調“正確的廢話”的現象。“正確的廢話”已經是在預警了,已經是昭示了企業的突出問題。面對問題,企業還要生存發展怎么辦?無他,要么上坡路,要么下坡路。現在上坡路很難,下坡路誰都不愿意走,那么就再走一條新路。這條新路就是集西方方法論與標準化為一體,糅合了管理和經營精髓的經營模式,更是被稻盛和夫先生締造的京瓷集團和第二電信兩家世界500強和他拯救的日航這家世界500強所證明了的經營模式,在自利利他哲學基礎上打造的“阿米巴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