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技術研究院規畫安排一天的「突破性創新工具的探索與應用」課程,邀請來自AIM俐鉅創新研究院的總經理兼首席創新官詹長霖博士,為工業技術研究院里的研發設計同仁培訓指導如何正確理解應用突破性創新工具,并帶領學員分組仿真演練整套方法流程。
首先,詹博士從著名的主觀輪廓─Kanizsa三角形圖案,詢問各組學員看見有多少個三角形?「三角形是由三條邊及三個角構成的封閉平面空間」,其中一組基于這樣的定義,得到0個的答案。各組依據不同的定義,而出現不同的答案,不過究竟誰的答案才是對的?「只要你重新定義你的三角形定義,任何答案都是對的,這就是大家的創意。」詹博士進一步解釋:「但是,只有能夠創造商業與社會價值的創意,才被稱作創新。」
「觀念在變,方法也會變」,詹博士藉由寺廟中師父解決喝水問題的小故事,簡潔有力地比喻說明現在企業所使用的創新手法:互相協力合作的「機制創新」、引起競爭意識的「制度創新」,以及運用省時省力的工具的「技術創新」。對于三種方法的差異,學員的反應幾乎是認同「技術創新」,或許因為在座的皆為工研院的同仁,其研究內容多與科技工程相關的緣故。但技術創新方案真的是寺廟解決喝水最佳的選擇方案嗎?
社會是很務實的,只有帶來商業價值的創新才被稱為成功的創新,過去產業界有幾個開發案例雖具突破性的創意,例如「摩托羅拉的銥星電話」及「福特核能汽車」,但由于社會看不到或使用不到這樣的價值,沒能在市場上發揚光大,最后皆以慘賠失敗收局。因此詹博士強調,最安全的創新,是要滿足動態市場中客戶的需求,企業家必須要謹慎判斷,難得想出來的新構想中,哪些價值要素是受顧客關注的,避免產生不必要的浪費虧損。
使用對的創新工具,就可以重新思考客戶心中理想的渴望成果是什么,并對照現有的解決方案架構,就會發現哪些要素必須要提升價值,或減少價值以節省成本。或是藉由改變產品的性能,符合客戶的需求。訓練過程中,為了使學員們了解創新工具的影響力,詹博士引導大家進行小組討論,想象自己是一家企業創新團隊,試著使用「創新價值分析圖」,分別列出該企業客戶的「預期成果」,以及理想創新及現況的價值曲線圖,相互對比,并從中挖掘出創新價值分析圖所傳達的重要訊息。
經過創新工具的實際操作,每個小組發表各自成果圖表,并解說自己的構想。其中一組以「托老院」的觀點探討,認為現狀的要素無論是場地、增能課程、工作人員專業度的價值皆不高,若能將它們的價值提升至接近理想狀態,就會是一個可以成功的創新典范。不過,詹博士指出該組學員們探討的內容還不夠開放及深入,似乎顯現出工研院偏保守的行事作風,「如果我們想取得重大的、突破性的改變,就必須改變我們常規的思維模式。」團隊的每個人需要抱持著更加開放的心態,才有機會研究出更接近成功的創新構想。
創新成果受到創新風格的影響很大,創新風格因人而異,分成「適應型」及「創新型」。適應型人士風格保守,在問題的定義范圍內進行工作,重點放在把事情做得「更好」;而創新型人士想法天馬行空,喜歡將定義看作問題的一部分,為的是把事情做得「不同」。要組建團隊進行創新,必須要依據創新項目的突破程度,慎選團隊成員的創新風格特性,避免在過程中越走越偏。詹博士表示,若于過程中背離起初設定的目標,不但要花更多時間回歸正軌,可能還會造成團隊士氣低落,將不利于后續的創新發展。
最后詹博士于課程結束前,詳細分析「創新解碼TM流程圖」的五大階段15個步驟,讓學員們了解如何運用突破性創新方法來執行創新項目。并再次提醒,創新的挑戰性在于一開始如何辨識出最佳的創新機會,配合適當的創新工具指引,即可創造出得以打破產業發展障礙的創新成果,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紅海市場取得得天獨厚的藍海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