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6日上午蔣健才老師為“三水區2019年公務員綜合素質提升班”做關于“智慧城市幸福社區”培訓。本次培訓在中山大學組織下在中山大學高等繼續教育中心深圳基地舉辦,廣東省華商經濟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廣東省社會政策研究會趨勢預測專家、廣東省金融創新研究會趨勢預測專家、中國平衡預測分析法創始人蔣健才先生應邀剖析解讀“智慧城市與幸福社區打造””問題。蔣健才老師自2015年以來,4年間一直作為“中國幸福第一村”指導專家,不但積累了大量一線經驗,還陸續發表了多篇相關學術文章,以其獨創的“中國平衡預測分析法”,形成了系統的關于智慧城市幸福社區建設的思想、體系、路徑和抓手。在本次培訓中,蔣健才老師首次就智慧城市幸福社區建設公開、系統、完善地進行闡述分析,不一樣的理論觀點、分析方法,有思想有系統有路徑有抓手的培訓內涵,使得課堂氣氛高潮迭起!蔣健才老師還就未來智慧城市幸福社區發展趨勢做出了準確預測,令參與培訓的學員仿佛醍醐灌頂!據悉,蔣健才老師早在2014年就出版了《遠見,行業大預測》一書,涉及了二十多個行業5到10年的發展趨勢預測,準確率高達90%以上,其中就包括與“智慧城市幸福社區”有關的預測!
蔣健才老師認為,所謂智慧城市,是將城市作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圍繞居民為中心,交通、能源、商業、信息、自然資源等構成普遍聯系、相互促進、彼此影響的一個整體。智慧城市必須強調以人為本和可持續創新。智慧城市不是智能城市,不僅僅是信息技術的智能化應用,更重要的是人的智慧參與,堅持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
社區是構成智慧城市的基本單元,也是實現智慧城市建設目標的第一線!自智慧城市概念點燃大江南北以來,各地都將智慧城市發展建設列為重要工作內容,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中,不少地方在落實中出現了舍本逐末現象!為什么會舍本逐末?因為工作的目標變成了為了打造智慧城市而打造智慧城市,而智慧城市的目標是打造幸福社會、幸福城市!因此出現了策略、方式、方法的失當!讓智慧城市建設回歸本質,因此有了今天的課題:智慧城市,幸福社區。
從基本的生存需求到自我價值的實現,這是人民由生存到幸福的過程,其中又分為五個臺階,每一個臺階都是人民幸福度的提升,也是智慧城市幸福社區建設過程中的一次進步和提升,其間必然伴隨著現代技術工具的應用,也就是智慧城市的建設的不斷豐富和完善。
目前,政府、社會組織機構、智庫學者、企業等紛紛共同參與到智慧城市幸福社區的建設中,涌現了一大批典型,收獲了一大批經驗,但也暴露出了一大批不足!
先進的、好的經驗需要學習、發揚,是智慧城市幸福社區不斷進步的階梯,而不足之處則是智慧城市幸福社區發展過程中的跨越。
目前,智慧城市幸福社區建設所暴露出的問題,總結有四:第一,平臺不足,平臺是由智能化轉變智慧化的關鍵,而事實上很多社區平臺建設薄弱甚至缺失;第二,服務問題,主要是沒有基于社區居民實際的剛需,對各種服務進行深度整合、串聯,形成體系,而只是簡單的羅列,形象來說,就是一堆家具擺放在那里,而沒有布置成家的環境;第三,對居民生活和行為習慣把握不足,在智慧城市幸福社區建設推進中,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社區管理人員往往是在用新生概念,簡單、粗暴地對原居民生活進行改造,務求短期有效,任務心重,好事反變壞事,引起社區居民不滿,缺乏方式方法;第四,后續運營嚴重不足,短期一波上,后期放置一邊,缺乏后續運營維護,沒有專業的、長期的工作人員,很多智慧城市運營社區的舉措陷入虎頭蛇尾之中。
遇到問題解決問題,是我黨一直堅持的作風,智慧城市幸福社區建設不會一帆風順,只要能迎難而上,每一個問題都會成為進步的最堅實的階梯!針對智慧城市幸福社區推進中遇到的問題,蔣健才老師提出五點建議:互聯互通的強大平臺、加強數據沉淀大數據分析能力、社交化解決方式、以人為本,提高服務便捷性,增加用戶粘性和持之以恒!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深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城市,在智慧城市幸福社區建設中走在了全國前列,我們不妨以深圳某社區為例(簡稱A社區),學習深圳模式、經驗,發現問題和不足。
深圳A社區管轄面積近3平方公里,有十幾個住宅小區,常住人口達三四萬人。
24小時政務e站的投放使用,是A社區打造智慧城市幸福社區的一大亮點,大大提高了居民到政府部門辦事效率,極簡化了窗口、門檻等,以往需要一兩天才能辦成的事,現在短短幾分鐘就得以解決,大大提高了社區居民滿意度。
社區生活互聯網智能軟件,這是A社區的另一大舉措,本意是把社區居民日常生活帶去現代化的另一個階段,一部手機,萬物互聯!社區商圈、生活圈、社交圈等,統統可通過這一平臺得以完美的智能化、智慧化,然而在實際實施過程中,社區居民卻頗多抱怨,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推廣過程方式方法有欠妥當,缺乏引導,偏向強制化推廣應用;第二,部分社區居民尤其是老年居民不會使用,反而造成了麻煩,缺乏引導過渡過程;第三,軟件優化有問題,很多功能經常無法正常使用,困擾社區居民,然而又沒有有效的、及時的服務;第四,網絡信息安全存疑,很多社區居民反映使用注冊時涉及過多隱私信息,其后接到很多推銷電話,疑似信息泄漏!
軟件的缺陷不是戰略上的失誤,而是戰術和執行中的問題,相比之下,A社區智慧城市幸福社區建設仍然在不斷創新,值得喝彩!總結其成功模式,有四條:基礎設施智能化、社區管理現代化,平臺化、綜合治理精準化、民生服務便捷化。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分析A社區,可以知道智慧城市幸福社區建設存在的三個根本問題:
第一:頂層設計和規劃問題
智慧城市幸福社區建設應從人本化建設的角度出發,從滿足居民生活需要的方面著手,要把居民實際需要和外部條件結合起來統籌考慮。但在當前實踐中,暴露出了三個不平衡問題。
內環境和外環境失衡:只考慮內部配套,沒有把社區內部空間建設和外部基礎設施有機的聯系起來,導致后期深入難以持續。
理想規劃與實際情況失衡問題:過多的照搬照抄引用所謂成熟可行的模式,缺乏對自身實際情況的考量,未能從實際情況出發,導致后續推進缺乏保障。
短期工程和中長期失衡問題:以“A社區智能軟件”為例,技術層面缺乏實用性,造成社區建設出現形似而神不似的“內卷化”現象,同時為了短期出現數據成果,采取強制性推廣使用的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對中長期發展造成了阻礙。
第二,技術支撐不足,前后運營失衡問題
技術支撐不足。如“A社區的智能軟件”,雖然功能開發理想很好,但實際用戶體驗卻相當不足。
能力不匹配。不僅社區人員無法很好地掌控信息技術,許多社區居民也缺乏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如光明社區就存在很多老人不會使用的問題。
重復建設問題。由于分工不同,智慧社區建設同時存在多個建設主體。這些主體之間往往互相分割相互獨立,彼此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關聯,結果在信息化建設中出現信息孤島和重復建設現象,引起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
第三,安全危機引發信任危機進而遭到排斥
以“A社區互聯網智能生活軟件”為例:
一是價值未能得到充分體現。社區管理人員和居民限于自身能力,無法充分使用已經建成的現代化的信息設施,面對這些便捷的工具卻難以享受新技術帶來的福利,其結果就是新技術雖然先進可靠用途廣泛,但卻無法得到社區居民的充分認可,這種現象導致智慧社區的推廣和應用受到極大的挑戰。
二是信息安全問題突出,阻礙了智慧社區的推廣和應用。對個人信息保護不力,隱私信息泄露,導致智慧社區的用戶對使用互聯網產生憂慮和強烈的不安全感,降低了智慧社區建設的信心。
發展有兩個秘訣,第一是學習經驗,發揚創新;第二是發現問題,圍繞問題解決問題。
蔣健才老師從思想、系統、路徑和抓手四個角度,系統完善闡述了智慧城市幸福社區的創新發展策略。
蔣健才老師指出,智慧城市幸福社區的發展思想務必堅持三個平衡,第一是內環境與外環境相平衡,第二是先進模式、先進經驗、先進理念與社區實際相平衡,第三是短期效益與中長期發展相平衡。
智庫+是智慧城市幸福社區的可持續發展創新的核心系統,發揮智庫優勢,通過科學合理的分析確定智慧城市幸福社區建設的方向和目標,明確社區建設的重點內容,進而多層次、多元化、多角度設立各項相關標準,從而對社區管理人設計開展針對性培訓,以提高服務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建立社區管理人員評價體系,完善執行機制,確保智慧城市幸福社區發展戰略的長期穩定和有效創新。
智慧城市幸福社區建設的有效路徑是什么?“平臺+”是毫無疑問的路徑!智慧城市幸福社區建設需要從規劃、管理和服務等不同方面的高度配合,只有這些技術體系實現耦合互通和無縫對接才能達到促進社區信息化和智慧化建設的目的。基于云計算和大數據的挖掘,能夠最大限度地整合社區內部不同來源的各種信息,通過深度分析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化管理。通過物聯網技術促進社區中人和人的交流,物與物的交易,實現信息共享實時交互。運用各種網絡技術為社區管理搭建便捷的路線和合理的網絡構架,為將來降低社區網絡系統的升級和運營成本、保證網絡安全提供條件。通過大數據對社區居民在不同時空的行為和習慣,以及對周邊設施利用情況進行分析,能夠迅速整合信息并制定出社區居民更加滿意的服務方案。平臺架構圍繞“三個中心”展開,即分別是交流中心、信息發布中心和綜合服務中心。
有了思想、系統和路徑,智慧城市幸福社區建設還需要一個抓手!蔣健才老師提出了“新五社聯動的抓手”,即以社會服務平臺為依托,以社會工作者為支撐,以社會組織為載體,以社會資源為保障,以社區自治組織為引領,構建智慧社區、幸福社區創新發展的新體系。
最后,蔣健才老師從智慧城市幸福社區建設的軟環境和硬環境兩個層面六大要素,串聯社區生活、社區文化、社區安全、社區商圈、社區學習等等方面的要素,為學院呈現出了一個嶄新的、非同一般的智慧城市幸福社區模型。
最后,課堂進入提問環節,學員紛紛結合實際情況就智慧城市幸福社區建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實際痛點問題、難點問題以及課堂講授中的不明之處踴躍提問。蔣健才老師一一做針對性解答,受到學員的一致高度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