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jackielzw
餓了么近日上演“系列”烏龍事件,引發業界對虛報融資質疑的呼聲。
近日,餓了么宣布新一輪融資金額達6.3億美元。不過,據外媒VentureBeat報道,外賣O2O平臺餓了么最新一輪融資金額造假,實際融資額少于4億美元。
質疑的焦點還集中在,餓了么獲得全球外賣行業最高融資額從“F輪”改成“F輪系列”,究竟是出于措辭嚴謹考慮,還是其中有什么不為人知的隱情,有待商榷。
不過,據業內人士分析,6.3億美元這個數字是有問題的,加“系列”二字后,有可能不是純現金。
從外賣的真正需求和用戶習慣來看,互聯網分析師葛甲認為,外賣是一個極為碎片化的、以需求為驅動的行業,餐飲外賣O2O平臺是以增長和擴張為導向,外賣本身是以需求和利潤為導向的。這就提出一個問題:“餐飲外賣O2O到底是真需求還是偽需求?”
F輪“系列”之謎
8月28日中午,在線外賣訂餐平臺餓了么發布消息稱,已完成6.3億美元F輪融資。該輪融資由中信產業基金、華聯股份領投,華人文化產業基金、歌斐資產等新投資方以及騰訊、京東、紅杉資本等原投資方跟投。其中,華興資本擔任本輪融資的獨家財務顧問。
然而,夸大虛報融資金額似乎早已經是創投界“公開的秘密”了。據媒體報道,80%以上的創業公司都會虛報融資。餓了么這筆全球外賣行業最高的融資,也遭到業界質疑。
就在媒體紛紛質疑融資數額時,8月28日下午,華興資本發送郵件給媒體,要求撤回餓了么融資6.3億美元的新聞稿件。華興資本的撤稿無疑加重了媒體對融資金額的質疑。
29日凌晨,華興資本做出回應:撤回發布的稿件,是應華興資本餓了么融資項目負責人的要求,出于嚴謹的考慮,在原新聞稿的標題和正文中將“F輪6.3億美元”補充完整成為“F輪系列6.3億美元”。
《中國經營報》記者就撤稿事件采訪餓了么,餓了么的回應是:“這是華興資本內部工作流程出現問題,與融資情況無關。華興資本官方微信等渠道早已發布融資消息,也已對這次失誤做出回應。華興一方出于措辭嚴謹考慮,把‘F輪’改成‘F輪系列’。”
對于記者提出的“系列”該如何解釋,餓了么表示,根據華興資本的專業回復:“通常私募融資和并購交易宣布的時候,都是以簽字為宣布的時間節點,不是交割。鑒于投資者總體認購需求踴躍而各自工作進度時間有差異,考慮公司對于融資時間節點的要求,公司按市場慣例,在完成大部分現有F輪投資者簽字交割的同時,將有明確書面投資意向但尚未完成最后文件工作的投資人時間期限放寬,總體融資系列會有兩個交割節點,因此稱為系列。這樣的簽字交割方式在近期幾個高需求的大型私募融資項目中屢有出現。關于在一輪金額較大的融資中有幾個closing,這輪融資到底是泛稱為某一輪還是特稱為某一輪系列,反映了各家機構對于金融專業定義的不同,以及該項目負責人對于文字披露的判斷要求。”
據業內人士分析,6.3億美元這個數字是有問題的,加“系列”二字后,有可能不是純現金。“一種情況是,有可能兩輪融資放在一塊投;另外一種情況是,這6.3億美元的融資中,有可能存在一部分是現金投資、一部分債券,剩余部分是其他類型的投資。而債券與現金投資的不同之處在于,債券最終是要連本帶息償還給投資人的,這中間甚至不乏有對賭成分在里面。”
至于融資金額是否虛報,鑒于融資協議的保密性,外界很難進行核實,只有到了上市階段,IPO招股說明書會披露真實的融資數據。近期也有媒體曝光了眾多知名度較高的互聯網企業虛報融資的案例。
不過,青山資本創始人張野在接受騰訊科技采訪時也表示:“融資構成很復雜,除了現金投資之外,還涉及資源作價、債轉股、股權激勵等不同的融資條約,而且投資到賬形式也有很多種,外界很難確切地知道真實融資額。即便是財報,也只是披露了現金而已,資源作價等其他方面依舊是未知狀態。”
當本報記者問及F輪系列融資的目前到位情況以及中間會有哪些節點時,餓了么表示,“所有融資已按合同約定履行”。同時,餓了么表示計劃2018年前上市。
對于新的融資去向,餓了么表示,將用于交易平臺的拓展、即時配送平臺的搭建及用戶體驗的提升,將以外賣業務為核心,以開放配送平臺為基礎,不斷擴展上下游業務線。
如果餓了么按計劃2008年前年上市,如今已經到了F輪系列融資,按最長3年上市的時間計算,這中間的時間間隔似乎有點久。不過,互聯網分析師葛甲認為,外賣O2O這項業務投入大、戰線拉得長,投入產出慢,還會有后續融資繼續跟進可以理解。他認為餓了么在2016年上市可能性比較大。
外賣O2O是偽需求?
易觀智庫監測數據顯示,以校園用戶為切入口,并逐步向白領市場過渡的餓了么,以35.13%的市場份額,在今年7月中國互聯網餐飲外賣白領商務細分市場中排名首位,美團外賣緊隨其后占比30.52%,百度外賣市場份額快速上升到25.59%。今年6月底,阿里集團和螞蟻金服聯合出資60億元重啟口碑網。7月9日上線的支付寶9.0版新口碑正式接入,一個月后,原來的淘點點更名為口碑外賣,阿里正式加入的外賣之戰,對用戶進行大幅減免優惠。
外賣市場,無論是在用戶基數還是在購買能力上,白領用戶都明顯優于學生用戶,因此,白領商務市場成為各大外賣平臺爭相搶奪的市場。
眾所周知,對于餐飲外賣O2O市場來說,影響其發展的關鍵和核心有兩個方面,即補貼和物流配送,這同時也被業界認為是燒錢的兩個無底洞。
從補貼來看,目前整個餐飲外賣O2O行業處于補貼搶用戶的階段,然而靠補貼獲取的用戶沒什么忠誠度和黏性可言,其燒錢的最終意義自然不大。葛甲認為未來餐飲外賣O2O平臺失敗也不是沒有可能,這與其商業模式和用戶習慣改變的難度密不可分。
去年4月上市的美國最大的餐飲外賣O2O平臺GrubHub,是連接商戶和用戶兩端的信息平臺,GrubHub的商業模式是按訂單數向餐廳收取10%~15%的傭金,對個人用戶不收取任何費用。
相比GrubHub的商業模式,葛甲認為,以餓了么為代表的國內餐飲外賣O2O平臺的商業模式,無論對于商家還是用戶,都是一種“養豬模式”。通過補貼把商戶和用戶養肥了,搶占市場后獲得話語權,獲得與商家和用戶“談判”的籌碼,甚而加價收費。這與現在的打車軟件異曲同工,從最初燒錢補貼到獲得市場后的動態加價是一個道理。
但是,從外賣的真正需求和用戶習慣來看,葛甲認為,外賣是一個極為碎片化的、以需求為驅動的行業。
對于一個固定的商業片區,受需求量限制,訂單數量上下浮動較小,餐館要考慮的不是將外賣配送的范圍擴大(越遠成本越高),而是通過如何改善餐飲質量、加快配送速度、提升用戶體驗來提高利潤率,進而降低成本。
據報道,目前餓了么的開放配送平臺已覆蓋全國260多個城市,日峰值配送訂單突破80萬單。然而,餐飲外賣O2O平臺是以增長和擴張為導向,外賣本身是以需求和利潤為導向的,這就提出一個問題:“餐飲外賣O2O到底是真需求還是偽需求?”
而且對于用戶來講,以現在的配送速度,很難滿足用戶想要到點按時吃到飯的天然訴求,讓用戶提前兩小時訂餐和漫長的等待似乎也不符合用戶習慣。而改變這些習慣的時間和成本很難估算。
“未來垂直餐飲外賣平臺很難生存,將來向綜合性平臺發展的可能性比較大,餐飲外賣行業最終還是想著怎么把服務做好,很難做成產業化的東西。”葛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