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吃人
2012/8/3
民企的痛苦程度加深。
媒體報道,據浙江省人大財經委調研發現,僅溫州一地,60.43%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出現停產減產。今年前5個月,浙江企業利潤總額下降19%,降幅低于2009年同期9.7個百分點;虧損面達20.8%,虧損率為13.6%,同比分別擴大5.2和6.7個百分點;虧損額152.2億元,增長71.5%。同時,利息支出425億元,增長36.6%,相當于同期企業利潤的43.9%;用工成本上升15%左右;綜合稅費負擔總體較高。
豈止浙江,此前經濟增長較快的地區,情況大同小異。中國制造業出現了兩個明顯的變化,敏感的轉折就在眼前。
一是機器取代人。
此前,曾傳出消息,稱全球最大的代工企業、大型電子產品供應商富士康正考慮用工業機器人替換現有的工人——去年七月,富士康首席執行官郭臺銘宣布,將在三年內在裝配線上添加一百萬件工業機器人——富士康的選擇是個標志,當富士康遷移到中國的中西部,說明東部地區的綜合成本已經無法讓全球效率最高的代工企業獲得生存機會;當富士康給員工加薪、而后決定用機器取代人,說明哪怕在中國的中西部地區,大規模使用人工都是一筆不劃算的買賣。
富士康并不是惟一。根據法蘭克福的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給出的數據,富士康并不是在機器人上押注的唯一中國制造商,中國商人于2011年購買先進工業機器人的數量躍升了50%,達到22600件。筆者到柳州,看到在流水線上機器人嫻熟地運作。當地企業家告知,只有是略有規模的企業、一旦訂單穩定之后,首要考慮的方案之一就是購買機器人。他們希望昂貴的機器人價格能夠下降,而中國生產的廉價機器人質量能夠大幅提升。
不奇怪,能夠由機器取代作業的部分制造業開始回流歐美,7月份的制造業采購經理人初值雖然有所上升,但就業一項開始下滑。那些認為中國靠大規模人口、靠大規模廉價勞動力就能取得競爭優勢的人遭到當頭棒喝,無論如何,資源要素價格、消費水準等決定了,中國再也回不到大規模廉價車間時代,現在,那是東南亞、南亞等國的專利。
二是中國成為全球半成品提供者,從世界車間往上游走到世界機器、原材料提供商。
這不是壞事。中國不可能回到世界車間的地位,以廉價勞工、廉價資源獲取出口第一的位置,中國出口的商品容易遭受反傾銷等調查,且不具備全球性的品牌影響力,綜合成本較高。
購半成品,集中了中國制造的優勢,而非中國制造的劣勢,中國制造業三十年發展最大的優勢在于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機械制造從低端走向中端,性價比具備極強的競爭力。產業鏈從汽車配件業的發展,機械制造業從低端到中端,看看中聯重科、三一重工等企業的發展,就可一見端倪。中國產品保持低價,某一型號機器人,中國產僅20多萬元人民幣,而德國進口、能從事較為復雜作業的機器人,在160萬元人左右。因此,東南亞制造企業中低端機器大多從中國進口,也就不足為奇。
中國制造未來出現的情況可能是,機器取代人,隱性失業繼續擴大,出口產業鏈優勢,出口中端制造與半成品,沒有品牌效應,終端消費企業贏利只能靠內需拉動。
決定中國制造業轉型成敗的關鍵,首先維持中端制造,向德日為代表的高端制造拓展;其次,培訓出一大批能夠馴服高端機器的專業工人,什么樣的勞動力決定了什么樣的制造業。中國吃民工紅利發展的時代過去了,未來要通過培訓反哺勞動者。由于主題所限,筆者未涉及制度,絕不意味著制度改進不重要,相反,太重要了,必須單獨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