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證券時報,創業板有望“放低身段”,向尚未盈利企業打開大門。
自2009年首次問世以來,創業板為滿足不了主板嚴苛上市門檻的企業提供了更加輕松的上市途徑,但對于大量處在創新初期還未能實現盈利的企業,創業板也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
2014年5月,創業板準入條件進行了適度調整,取消了持續增長的要求,適應了創新型企業業績波動的特點,但創業板現有財務準入門檻仍要求發行人已經盈利。這依然意味著大量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企業,尤其是互聯網、生物制藥等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內的創新企業無法進入創業板市場。
不過據證券時報周五引述深交所表示,將推出創業板專門層次,以滿足尚未盈利、以及已實現盈利但尚未補虧的互聯網和科技創新企業在境內上市融資的迫切需求。
另外,設立創業板專門層次,也為中概股回歸提供快速上市渠道。同時也在研究目前在海外上市的企業拆除VIE相關問題,迎接紅籌企業回歸,也讓國內投資者得以分享企業高速成長的收益。
深創投創業投資發展研究中心鄧郁凡對此表示,深交所在淡化盈利指標的同時,對待企業的經營指標,諸如主要業務、經營期限、營業收入等因素應該會更為嚴格。但整體的監管應該介于原先的創業板上市標準與現行的新三板掛牌標準之間,形成“夾層”標準。
鄧郁凡認為,由于互聯網企業具有爆發性增長、生命周期較短的特征,如果互聯網企業可以更早地進行融資,企業的生命周期將會延長。對于投資機構而言,退出會相對容易,資本更有利于循環使用。從交易所的角度出發,專門層次設立后將會吸引更加優秀的企業在本土上市。
自2009年10月30日首批28家公司掛牌上市以來,到2015年9月30日,創業板共有484家上市公司。六年以來,創業板公司平均收入規模由2009年的3.05億元,增長至2014年的8.25億元,增幅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