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外貿易在今年前七個月里萎縮,全球貿易持續降溫的情況可能增加人們對經濟同樣放緩的憂慮。
本周四美國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對歐盟、中國等幾個最大貿易伙伴之間貿易放緩,顯示即便正在積極擴張的美國經濟對全球產生的貢獻也有限。
全球貿易增速今年上半年錄得2009年以來最慢,經濟學家們認為這是全球經濟正變得越來越脆弱的證據,并且經歷了數十年的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可能已經達到階段性頂點。
美國去年全球最大貿易國的地位被中國超過,盡管中國的經濟總體量還不到美國的六成。
中國經濟放緩近年來讓投資者擔心起例如澳大利亞和韓國這樣的國家可能受到影響,但美國的貿易數據顯示美國即便在經濟積極擴張的狀況下也很難抵消上述影響。
美國商務部周四公布的貿易數據顯示,今年前七個月里美國對外貿易額(商品+服務)下降了830億美元至2.94萬億美元,降幅達2.7%。
其中,美國出口的商品和服務金額下降470億美元,降幅3.5%;進口商品和服務的金額下降364億美元,降幅2.2%。
同期,美國對歐盟還創下史上最大貿易赤字。美國從歐盟進口微升1.5%,對歐盟出口下滑1.3%。
有政治敏感度的美國對華貿易中,對華出口下降1.9%,進口微降0.2%,逆差增擴0.4%至316億美元。
根據荷蘭經濟政策分析局的數據,全球貿易量在今年上半年正以2009年來最快的速度在收縮:一季度收縮0.5%,二季度收縮1.5%。
這大部分是受到歐洲經濟復蘇停步,以及中國經濟減慢所致。中國經濟由出口主導轉型至由內需推動,美國漸漸成為凈能源出口國,這些都對世界貿易產生結構性影響。
IMF在去年底的一份報告中提出,自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貿易增長越來越緩慢的原因不僅在于全球收入增長的緩慢,還包括貿易自身對收入增長的敏感度大大減弱。與影響全球 GDP 增長的周期性因素相比,貿易放緩有著更深層次的根源。與 2009 年貿易崩潰相比,當前全球貿易放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結構性因素而非短期因素的影響,例如中國和美國的供應鏈貿易變化。
世貿組織(WTO)預期將下調今年3.5%的全球貿易增長目標。WTO首席經濟學家Robert Koopman稱,全球經濟明顯發生結構轉變,這意味全球貿易放緩現象料會持續多一段時間。
他表示,中國嘗試由出口主導經濟,轉向更多由內部消費帶動的經濟,對世界貿易局面產生結構影響,與此同時,美國的能源環節也在轉變,美國逐漸成為能源凈出口國。而制造商縮減全球供應鏈,重新把生產線由境外搬返本土,對全球貿易同樣產生結構變化影響。他認為,全球經濟持續在調整,貿易環節的調整愈來愈明顯。
Koopman稱,雖然全球化可能見頂,但未有跡象顯示全球化趨勢已經逆轉。貿易增長雖然放緩至與全球GDP增長率相近水平,但貿易活動仍然穩定,商品出口依然占全球產出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