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指責中國引發了這輪股市暴跌,但是這種指責屬于一種誤導。
中國是全球貨幣寬松政策的受益者。Brian Kelly Capital創始人Brian Kelly認為,實際上,中國過去十年取得的經濟增長“奇跡”與中國的政策本身并無太大關系,真正起作用的是資本流入。
隨著美國、日本和歐洲放松貨幣政策,這些低息貨幣涌入中國尋求更高收益。資本流入導致中國經濟增長“奇跡”出現,但是現在擴張的貨幣政策正接近尾聲,中國經濟增速自然就開始放緩。
不幸的是,追逐高收益的資本催生了全球最大的影子銀行系統,這可能會引起麻煩。據國際清算銀行數據,自2010年以來,國外企業發行的以美元標價的債務由6萬億美元增長至9萬億美元,增幅達到50%。隨著美聯儲購買債券,美國的債券收益率下降,投資者也被迫在全球范圍內追求高收益率。這種對高收益的追求使得債券規模史無前例的擴張。
投資者認為,值得在中國、巴西和土耳其等新興市場投資,尤其是當該地區的企業能夠提供更高回報的情況下。國際清算銀行8月末報告指出,有一些資本被用于投資實體經濟項目,但是大部分流入新興市場國家資本被用于投資到更高收益的影子銀行系統。這就是所謂的全球套息交易。簡而言之,這個過程就是,新興市場國家企業到發達國家發行低收益的美元債券,然后用這些錢投資實體項目,或投資影子銀行。
全球套息交易的邏輯是:新興市場企業發售以美元標價的債券,收益率雖然比美國企業的高,但是低于新興市場國家影子銀行系統給的收益率。這種息差吸引企業進行套利,把標售債券的收入投資到影子銀行系統。
全球套息交易有三個條件:1.美國和新興市場國家息差很大;2.新興市場國家貨幣處于升值趨勢;3.匯率波動性很低。這三個條件自2010年就出現了,并引發大規模套息交易。但是,美聯儲結束QE已經導致美元升值,市場波動性也增加,這導致套息交易活動減少。
套息交易引起的信貸擴張導致新興市場貨幣供給增加,這也是其經濟增長的基礎。實際上,信貸擴張和貨幣供給增加的良性循環刺激了經濟增長。現在,這個過程恐怕開始逆轉。
資本開始由新興市場國家反流至美國,美元走強和新興市場國家貨幣貶值是這個過程發生逆轉的一個反映。這也意味著,全球開始大規模去杠桿,這種情況史無前例。全球去杠桿的影響之一就是,中國經濟增長放緩。這并不意味著天要塌下來,但是市場不喜歡不確定性。投資者也傾向于先行動,然后在問為什么。因此,我們可能還要面臨更大的市場波動。
全球范圍內開始去杠桿是引發市場動蕩的原因,也是導致中國出現問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