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財新,7月7日和8日這兩個交易日證金公司動用的資金都在2000億元以上,合計規模超過4000億元。
財新稱,當時證金公司的資本金(含增資部分)1000億元加上21家券商籌集的1200億元,合計也僅2200億元。從相關渠道得到確認的是,差額部分來自于證金公司向商業銀行拆入資金,以及央行提供的資金支持。
隨著A股跌勢得以扭轉,這背后國家隊的身影也逐步露出水面,而證金公司無疑是此次國家隊的主力。
證金公司成立于2011年,初成立時注冊資金為75億元,初衷只是為券商兩融業務提供配套服務,用市場化手段調節證券市場資金和證券的供給。但此次股災發生后,證金公司就逐步升級為政府救市的主要平臺。
2015年7月3日,滬指跌5.8%跌破3700點,盤后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宣布,證金公司將進行第三次增資擴股,由現有股東進行增資,將現有注冊資本由240億元擴大到1000億元。增資擴股后,證金公司還將多渠道增加資金,用于擴大業務規模,維護市場穩定。
這是證金公司在本輪救市舉措中首次出場。申萬宏源分析師何宗炎稱,證金公司的業務范圍包括“用市場化手段調節證券市場資金和證券的供給”“經中國證監會批準同意的其他業務”。也就是說如果情況嚴重,證金公司資金可以直接進入股市購買股票,或者把資金轉接給券商直接購買股票,這也就相當于打開了央行直接進入股市托底的政策通道。
7月4日,以上市券商為主的21家證券公司在證監會召開閉門會議后聯合發出聯合公告,將以2015年6月底凈資產15%出資,合計不低于1200億元,用于投資藍籌股ETF。而從多家券商發布的公告來看,這1200億元確實直接由證金公司“操盤”。
財新從權威人士處獲悉,央行在8日之前已經再貸款給證金公司不少于1200億的資金。同時,工行、中信銀行也都拆借了資金給證金公司,“規模也很大”。
7月8日,央行官網盤前發表聲明稱,表示將密切關注市場動向,繼續通過多種渠道支持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維護股票市場穩定,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這一政策被稱為“中國版平準基金”,社科院教授劉煜輝認為,中國式的平準基金最終確定為“證券金融公司+央行流動性”,無規模表述充滿了想象力,意味著這個流動性可能是無限量的,直至市場最終恢復正常秩序。
“平準基金”的效果是顯著的。財新此前曾報道,7月8日當天,證金公司就向華夏基金,嘉實基金等五家基金公司申購2000億元主動型基金份額,每家各獲得400億元。此次證金公司申購的是主動型基金,因為主動型基金可以購買幾乎所有類型股票,不限于大盤藍籌股。此舉可能旨在緩解中小盤股票的流動性緊張問題。
7月9日,央行盤前再度表示,已為證金公司提供了充足的再貸款。同時,還將根據證金公司需求,繼續通過多種方式向其提供流動性支持。當天,A股上演絕地反擊,滬指收漲5.76%,三大期指全線漲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