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 微妙玄通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襞而不成。
注釋
1.微妙玄通:通曉宇宙變易之理。
2.豫兮:深謀遠慮。
3.猶兮:小心謹慎。
4.儼兮:神態嚴肅。
5.渙兮:氣定神閑。
6.敦(dūn )兮:淳樸自然。
7.曠兮:心胸開闊。
8.混兮:抱樸守拙。
9.濁以靜之徐清:避開繁雜的物質生活,回歸本源道能享受寂靜。
10.安以久動之徐生:在本源中安然補充本質生命能量,又回到現實生活中遵道而行。
11.故能襞而不成:這一句也出現了不同的版本: 王弼版為 “故能蔽不新成”,《淮南子》中的引文為“古能弊而不新成”,傅奕版為“是以能敝而不成”。本章最后一句, 采用帛書乙本“是以能襞而不成” 為準。帛書乙本使用的“襞”有舊衣之意。經上面一連串的描述, 得到的結論應該是古時悟道之人應該是深含不露、抱樸守拙、 被褐懷玉的人, 也是老子在22章中所描述的“不自見, 不自是, 不自伐, 不自矜”的人才更符合本章的意思。歷史上的得道之人也同樣是衣食果腹、 心懷大道、舍身弘道、 不求名利回報,如釋迦牟尼、 老子、 孔子、 孟子、 泰勒斯、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等。還有就是中國歷代的隱士, 動亂之際, 出手幫助匡正一下, 轉身又歸于逍遙自然。
句解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古時悟道之人,通曉有無轉化,深不可測。正因為他們深不可測,才勉強對他們加以描述。
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他們三思而行,如冬日行走在薄冰之上;他們小心謹慎,如防范四周可能發生的危機;他們端莊拘謹,像在別人家中做客一樣;他們融合可親,如同冰柱消融;他們敦厚淳樸,就像未經雕飾的原木;他們心胸開闊,就像空曠的山谷;他們抱撲守拙,如飽含泥沙的濁水。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他們能避開繁雜的物質生活,靜心回到本源道能去體驗其寂靜;又能在本源中安然補充本質生命能量,回到現實生活中遵道而行。
保此道者不欲盈。
能夠按上述的方式生活的人,不去追求圓滿十足。
夫唯不盈,故能襞而不成。
恰恰是因為不去追求圓滿,他們才能夠抱樸守拙, 身著布衣,不迷戀名利。
譯文
古時悟道之人,通曉有無轉化,深不可測。正因為他們深不可測,才勉強對他們加以描述:他們三思而行,如冬日行走在薄冰之上;他們小心謹慎,如防范四周可能發生的危機;他們端莊拘謹,像在別人家中做客一樣;他們融合可親,如同冰柱消融;他們敦厚淳樸,就像未經雕飾的原木;他們心胸開闊,就像空曠的山谷;他們抱撲守拙,如飽含泥沙的濁水。
他們能避開繁雜的物質生活,靜心回到本源道能去體驗其寂靜;又能在本源中安然補充本質生命能量,回到現實生活中遵道而行。能夠按上述的方式生活的人,不去追求圓滿十足。
恰恰是因為不去追求圓滿,他們才能夠抱樸守拙, 身著布衣,不迷戀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