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上所述,企業的軟實力,即企業的使命、價值觀最終決定企業的前程和壽命,也恰恰是企業的軟實力把企業分成三個等級:一流的企業做
文化做標準;二流的企業做品牌,做資本;三流的企業做項目做產品。而企業
文化的背后就是企業家精神作為根基。企業的基業長青要求企業打好四個基礎:利潤、機制、品牌、
文化,也就是要求企業要堅守一個根基: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并在這個根基上加上兩條腿:企業
文化機制、企業經營機制,如此企業才有基業長青的可能。哈佛大學管理學教授Gary Hammel出版的《管理的大未來》一書,就已經提到西方表層效益管理走到盡頭時,開始把目光投向古老的東方“天人合一”的自然體系中。《基業長青》的兩個作者也借用了太極陰陽魚加以解釋,通過對部分公司過去的業績進行比較和分析,總結出一些基本的特性。這些總結很有道理,但卻無法形成一個模式指導公司的發展。
目前國內的企業管理、
培訓、商學院教育清一色地引進西方的管理理論和體系,而忽視了對人類間最大的管理體系和理論《易經》和《道德經》的研習,實屬企業管理教育的一個嚴重的缺失,當然也是西方管理體系一大缺失。成長中的中國企業一方面要充分借鑒國外公司多年發展中積累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從而在發展的道路上少走彎路;另一方面,正如《基業長青》的作者借鑒中國哲學里面的陰陽太極圖融入其分析研究一樣,新的管理理論,必然是在融入了更新的
文化元素基礎上的新的創造。中國
文化的精髓《易經》《道德經》正是我們的智慧之源,只要我們以開放的心態和融合的理念,把對中華文明的縱向承接和對西方理論的橫向吸取有機結合起來,結合國際化的中國
市場的特點加以研究和實踐,我們定能創造出具有更強大的生命力和競爭力的中國特色的管理理論,完善世界企業管理體系,指導企業未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