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投資并購中方切記14條
孫毅(央企導師)
筆者的話:
美國是中國公司最感興趣的投資目標國,2012年美國房地產升溫,僅來自中國的資金在美投資房地產就達90億美元,列在加拿大之后。近年中國資金赴美的投資并購成交額增長率屢創新高,2004年-2012年平均增長率超過50%。但失敗率也屬各國前茅,1998年-2012年,向美國外資審查委員會申請在美投資并購審查案件2000件中,3.5%啟動調查,其中中國公司為多。中國資金在美投資并購失敗原因主要是,兩國的文化、法律、信用、稅收、會計準則及意識形態的巨大差異導致。
為幫助中國公司在美軟著陸,筆者總結分析了以下策略,有利于中國公司在美交易成功。
其一,中方力爭取得美方信任。
成為美方信賴的“有誠意的買家”。近來更多的美國買方,需要賣方提供貸款或要求分期付款,而不少中國企業資金雄厚,可以用現金收購美國企業。中國企業提高買方財務報表的透明度和可信度,有助于顯示買方有足夠的并購資金,可為交易成功鋪平道路。
其二,體現中方資金優勢。
近幾年發生的全球金融危機,導致美國銀行不愿輕易給企業貸款。而中國鼓勵銀行給企業拓展提供低息貸款,尤其是海外并購用途,從而為中國企業順利有效地解決了并購資金問題。全面的了解中方資金優勢和來源渠道,便可使美國賣方企業放心地轉讓其企業所有權。
其三,中方并購資金進入美國的途徑。
為了使資金盡快進入美國,一些中國大陸的企業會通過,其在海外或香港的子公司轉移資金。但如果從中國大陸直接把大筆資金電匯至美國,則需要一個審批過程。而美國對入境的外國資本,只有在單筆100萬美元以上才進行洗錢調查,因此增加筆數即可解決,用途不做了解。
其四,確保成功率的有價代價。
作為商務上的戰略布局,中國公司在并購中,如果愿意出稍高的價錢,會提高投資接受率。
其五,保證有效的盡職調查。
挑選一個有經驗的盡職調查團隊,可以保證有效而迅速地調查美國賣方企業各方面的情況。如,美國賣方財務報表多數遵守“美國公認會計準則”,此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不同,所以買方需要聘用有國際會計經驗的顧問來審查賣方的財務實力。查清賣方的財務、環境、法律、員工、運營、管理、銷售、客戶及供應商等各方面的真情,可以避免以后產生意想不到的不利情況和損失。
其六,充分交流和理解文化差異。
消除雙方文化背景差異引起的誤解,在關鍵時刻很有價值。 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擁有英語流利的人才,或者帶上英語翻譯參與談判。但是,有時因為買方不熟悉業務上的英語詞匯,在翻譯過程中會遺漏信息。
其七,防止談判方式造成誤解。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談判方式也會導致誤解。有時候,中方人員會否認一份合同協議,希望美方賣主能多提幾次,然后才正式接受,但是美國賣方會誤認為中方拒絕合約而導致談判中止。
其八,協議條款可以靈活運用。
如,增加美方獲利分成、保留股權等條款。這類條款有助于降低中方收購風險。如果要求賣方保留部分股權,在中方收購大部分企業后,美方賣主會仍然有動力把企業管理好。
其九,保證協議條款可操作性。
買方必須確保所有合同條款都是可執行的。中國的商業法律體系尚在完善中,許多協議在中國仍然是口頭協議,可能在與美方簽訂協議時,把并購意向書作為協議聲明書,此后又要求修改條款。美方則認為協議書一旦簽署就不能修改。
其十,中方談判反應需要及時。
盡量縮短談判過程。中國企業或許希望花一定時間建立對美國同行的信任,而不僅僅把收購視為一筆生意。但中國買家的緩慢反應會拖延交易過程,可能導致落選。
其十一,確保美國雇員工作崗位。
在經濟合理的情況下,盡量保證不把買到的企業轉移到中國。美國公司最不愿意見到的就是中國買方把生產業務遷移到中國,導致他們多年的雇員失去工作。
其十二,善于處理和運用公共關系。
中國公司要想成功進入美國市場,還需要更精明老道地處理交易中可能引起的政界反對聲浪。為此中國公司需要表明態度,盡力創造當地就業機會,遵守美國法律法規,中國公司會逐步積累經驗,從中獲益。
其十三,并購整合要理解美國。
許多中國買家沒有接手處理美方老客戶的能力,需要更好地理解美國文化和美國的經營方式。如,一家中國公司收購了一家位于德克薩斯州的技術公司后,隨即從中國派來管理人員取代賣方的管理團隊,并解散了原來的銷售團隊。結果,原有的美國客戶因為不滿意新的銷售團隊而紛紛離去,公司的銷售額在兩年內下降了40%。 買家在中國運用自如的營銷策略,在德克薩斯州沒能產生同樣的效果。
其十四,高度重視當地工會。
美國和中國的工會概念相差很大。 如,有一家中國公司并購后,采用自己帶來的總經理管理一個有工會的工廠。當然,該企業在中國的工廠也有工會。但新的總經理不能有效地按照計劃保證生產,而美國員工跳槽事件卻不斷發生,隨之而來的就是需要承擔美國工會的壓力。
字數:1974
時間:2014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