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有企業海外發展軟肋何在?
中國海外投資虧損1700億,風險巨大。
中國海外投資8年來,有6年是虧損的。截至去年總虧損為268億美元,按現價計算為1700億元人民幣。
我們都知道,只要有市場,就會有資金。投資海外本身,并沒有錯。
中資國營企業海外并購的失敗統計
其一,難度比別國大。
中資企業發現其完成海外并購的難度要比世界其他地區的企業高出許多。從數據上來看,失敗率居于海外投資并購世界各國的領先地位。
2009年,交易失敗率在17.9%。2010年降至6.2%。中資企業在近幾年的海外并購的整體失敗率,有著很大的波動性。2010年失敗率降低,原因之一是,自力更生的中資企業在昂貴的學費中,正在逐漸積累經驗。
其二,最后關頭掉鏈子。
2000年至2011年間,中資企業在所有的海外并購交易中,7.2%的交易是在最后關頭失敗的,而并購世界500強的中資企業在最后關頭的失敗率高達21.4%。
未來十年中國對外投資將達15萬億元。
據中國商務部確定的“十二五”(2011-2015)對外投資目標,未來合作規模將進一步擴大,2015年對外直接投資將達到1500億美元,年均增長17%。在過去8年里。中國的海外投資規模達到了3800億美元。筆者按照以上十二五規劃計算出,未來10年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將達到震撼世界的15.3萬億人民幣(2013-2023,24428億美元,按現今6.3匯率計算)。
近年來,中國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中資企業日益成為全球投資合作的重要生力軍。截止到2011年底,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累計超過3800億美元,境外企業的數量超過18000家,分布在全球178個國家和地區,海外資產總計達到了17700億美元。
奧巴馬下令禁止三一重工,掀起拒絕中國國企高潮。
美國是中國投資最關注的熱土。2005年-2010年,中國對美國投資的年增長額達到了53%。外國投資美國,帶動了美國的經濟復蘇,尤其是中國企業雇用美國工人,提高美國的就業率,就是對美國政客拉攏選票的貢獻。因此,美國對來自中國的投資總體持歡迎態度。
筆者經過近幾年,中國投資美國的行業特征分析,美國對外國企業對本土新能源領域的投資是鼓勵和支持的,這與奧巴馬政府任期內,重視新能源行業直接相關。但是,近日發生了一起,美國對來自中國投資新能源的企業發出紅色警告的事件。
2012.09.29,美國總統奧巴馬發出行政命令,禁止中國三一重工在美國興建風電場,理由是威脅美國國家安全。
白宮發出的這個行政命令,包括禁止三一重工的高管、經理和任何員工,以及三一重工的代理人和代表人,進入該項目興建地點。
三一重工準備在美國俄勒岡州興建四個風電發電場。這個地點位于美國海軍武器訓練限制范圍之內,美國海軍在這里進行電子作戰飛機訓練和測試。
在此之前,美國政府外資審查委員會就以危及國家安全為由,下令三一重工的該建設停工。但以總統行政命令的形式下令,在美國歷史上是第二次。第一次是,1990年前美國總統老布什下令,禁止一項中國資金收購美國航空科技廠商的交易。
在美國外資委員會下令禁止三一重工建設以后,三一重工在2012年9月聘請了前布什政府的司法高官克萊門特作為法律顧問,就外資審查委員會的決定提出訴訟,最終使外資審查委員會同意有條件復工,三一重工才收回訴訟。
美國對外資投資涉及的一些領域,如國家安全、軍事、高科技、航空甚至網絡科技進行限制和審查,尤其對來自中國的投資敏感。
要知道,今天的美國民眾有2/3擔心中國崛起威脅到了美國安全。近期美國國會對中國華為和中興進行了質詢,理由就是涉嫌軟件黑客威脅美國網絡安全。
被別國制裁和制裁別國中國都領先全球
被制裁方面,中國現在是全球被別國制裁最多的國家。中國自加入WTO以來,在2002-2010年的9年間,遭受到了國外貿易調查692起,合計金額389.8億美元。
中國連續16年成為全球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連續5年成為全球遭遇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
別國對中國的調查和制裁理由主要是,其一,懷疑和指責中國出口企業享受政府補貼,與他國同行企業形成不公正競爭;其二,為中國貿易順差找平衡;其三,為本國企業采取的地方保護主義政策;其四,中國產品為占領市場份額,同行之間惡意競爭,低價或低于成本價傾銷。
同時,中國又是制裁別國的大國。截止去年年底,中國發起的反傾銷調查已達186起,高居世界第三。
主要由中國商務部發起的反傾銷調查,按照中國法律,并遵從WTO原則,既是對市場進行規范,也是對部分別國制裁行為的對應貿易手段。
沒有涉外法律支持是最大的風險。
發達國家嚴密的法律和信用體系,不同的稅務和會計制度,環境法、勞工法、移民法,要約法律程序,外國投資政府審核條件,西方文化差異性,民主、民意、工會和西式思維,以及所在國對于政治、安全、軍事、高科技方面的顧慮,使中國企業家們如入五里霧中。君不見,諸多中國企業涉外法律訴訟,有70%的中國企業遭到了缺席判決。而在海外投資并購的中國企業失敗和風險案例層出不窮,重要原因是涉外法律專業風險把控出現問題。
中國企業在海外戰略規劃前期,有必要進行涉外法務和商務培訓,同時了解外國政商渠道和項目對接。這無疑使具有涉外法務和商務經驗和資質的中國律師事務所,成為學貫中西的橋梁和重要的法律支持,同時他們也是引導中國走出去的培訓師和海外投資總顧問。
培訓和專家的引導,是中國走出去,控制風險和抓住機遇的重要途徑。
三分之一中國企業渴望并購實現擴張。
今年最新的一項調查顯示,33%的中國內地企業在未來三年內希望通過并購實現企業擴張。
有近半數的中國企業尚不知道如何獲得融資,這與去年23%的比例相比有大幅提高。這些企業群體應是民營企業,因為中國的銀行明顯傾向于國有企業。
如何解決中國企業融資問題,如何指導中國企業并購擴張,向海外發展不失為最有價值的渠道。
國企海外投資并購屢屢失敗的十大因素
第一,缺乏清晰的海外并購戰略。
采用投資而非戰略為導向的海外并購戰略,和與企業整體發展戰略不相一致的海外并購,將給企業的海外發展目標帶來致命的后果。
第二,應對外國政府和公共關系缺乏經驗。
外國政府對中資的審查制度和法律限制,以及媒體、股東、民眾的不了解和質疑,往往是中資受阻的重要原因。中國企業在法律分析、政府渠道、媒體宣傳、關系運作需要做功課和游說準備。尤其是在西方發達國家進行規?;顿Y或并購,意識形態領域的差異和成見,導致政治化、安全化、軍事化或資源壟斷化意識顯現。
第三,缺乏了解海外業務和具有并購經驗的專業人才。
包括受到政策和資金支持的中國移動,至今態度保守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幫助其成功走出去的全球人才。目前,成功完成交易的企業往往通過外包來解決。
第四,外包盲目崇拜世界大品牌機構。
外包選擇要重在信用歷史、運作能力、專業經驗、政府資源以及符合企業的商業戰略,不論性價比選擇大品牌的中國企業,同時也是品牌歷史信用污點的受害者。今年,被中企推崇的多個品牌涉嫌納斯達克上市造假,被美國財政部和證交所調查,受影響的中國公司在美的發展前景堪憂。在法治國家,一旦出現信用污點將被列入黑名單,影響深遠。
第五,缺乏內外部專業團隊的協作。
中資企業已經意識到,在聘用外部專業機構操作和監督交易的同時,還需要成立專業能力過硬的內部團隊的協作與配合,以管理和推動海外并購。如中鋁成立了加拿大公司來監督加拿大的一樁并購交易,武鋼成立了兩個海外部門,中國五礦成立了香港公司。
第六,授權不到位不清晰。
沒有清晰的授權,管控交易將會陷入泥潭,最終蒙受損失。
第七,旱鴨子總是自己親自上架。
專業的事最好交給專業的人。自己不懂或沒有經驗,做不到或者做不好,最好交給外部專業機構。如盡職調查、交易實施和風險把控手段。自力更生的中資企業都在昂貴的學費中積累經驗。
第八,并購后的整合很關鍵。
成功并購后的整合方案,是確保實現預期的協同效應和被收購方員工和股東安心的關鍵。海爾自2001年以來已經并購五起,今年放慢腳步的原因就在于,大力整合并購后具有競爭力優勢的業務模式。
第九,量化收購貢獻度指標。
量化被收購方對收購方的貢獻度指標,貫穿于并購前、并購中、并購后的各個階段。成功的交易在各個階段都有個職能的量化整合指標,同時根據整個交易認知的加深,企業可以中心評估這些指標,如有必要可以進行重新設定。
第十,文化差異決定并購運營成敗。
文化差異已成為中資企業海外并購失敗率高和其他企業謹慎的重要原因。沒有最佳的實踐方案,收購方需要深入了解目標公司員工潛在文化和工作方式的差異,對自身文化做出重新評估和改進措施。依賴擁有海外工作經驗的員工和海外事業管理人才,參與并購是許多中資企業采用的有效方法。
受金融危機沖擊相對較小的中資企業,具備來之不易的競爭優勢,在未來幾年將是全球并購市場的主角。中企通過外包專業機構和內部培養的專業團隊協作配合,以識別、發掘和完成潛在交易,這是成功交易的的關鍵要素。
巨大財務風險吞噬中國100大企業。
中國100大企業中堅就是國有企業壟斷群。
中國經濟被14.5萬國有企業控制,國有資本占中國經濟總量的35%,2011年國有企業利潤占中國利潤總額的43%。他們可以因壟斷地位向中國消費者要昂貴的價格,卻可以從國有銀行以人為壓低的利率得到貸款。
中國100大企業風險設定四檔次。
巨大的財務風險正在吞噬中國100大
2012年10月24日,世界權威信用評級機構史坦普,發布“中國100大企業”信用觀察報告,認為中國大型企業面臨明顯的財務風險。
我按照風險的嚴重程度,分為第一檔次,風險極大;第二檔次,風險很大;第三檔次,業務疲弱;第四檔次,風險極低。
50%中國100大企業,風險極大或很大。
第一檔次。
處于第一檔次,風險極大的企業有17家,第一中國國航,第二鐵道部,以后依次為中國遠洋,河北鋼鐵,首鋼集團,天津泰達投資控股等。
第二檔次。
風險很大的企業有33家,包括中國鋁業,中國中鐵,中糧集團,山東鋼鐵等。
列在風險極大第一檔次的17家,占中國100大企業17%;和列在風險很大第二檔次的33家,占中國100大企業33%。二檔次合計占中國100大企業50%。
只有2%的中國100大企業,風險極低。
第三檔次。
進入疲弱業務狀態的企業有4家,她們是中國平煤神馬能源化工集團,淮南礦業集團,冀中能源集團和上海久事公司。
第四檔次。
列在風險極低的第四檔次的企業,只有2家,中國移動和中石油。
央企海外違規面臨被外國排擠困境。
筆者了解到,央企因違規問題太多,在海外損失巨大,近日被國資委嚴令整改。
其一,央企涉外案件三大特征。
其一,種類增多。由過去主要以合同糾紛為主,逐漸擴展到知識產權、環境保護、勞工責任、產品質量、證券交易等多領域。
其二,涉及面廣。有的糾紛不僅涉及多家企業,甚至可能波及整個行業。
其三,損失加大。這些糾紛一旦敗訴,動輒數千萬、上億美元損失,有的還可能被排擠出該國或地區的整個市場。
其二,境外業務再有閃失嚴懲不貸。
2012年9月28日,在廣東召開的中央企業法制工作座談會上,國資委副主任黃淑和代表國資委提出三項要求。
其一,央企必須加快完善境外法律風險防范的鏈條,從可行論證到立項決策,從談判簽約到項目運營,努力實現法律風險防范全覆蓋。
其二,要進一步健全境外法律風險防范的責任機制,依法妥善應對境外投資審查。
其三,境外業務因法律風險防范不到位造成重大損失的,要依法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
其三,央企屢屢找借口觸碰法律紅線。
黃淑和副主任認為,越是市場形勢嚴峻,越要堅持合規經營。
其一,中央企業各級領導班子要牢固樹立合規經營的理念,不搞違法獲利,不踩法律紅線,不抱僥幸心理,做到違法違規“一票否決”。
其二,要牢牢把住企業決策層面的法律審核關,針對上下游一體化的合資合作項目、風險管控難度大的產融結合項目、媒體及資本市場高度關注的敏感項目等,決策時務必做好合規性審查,決不能以時間緊急、項目保密等借口,跳過法律審核關。
其四,74%央企忽視總法律顧問制度。
今年是新三年目標的第一年,新三年目標提出要實現“企業規章制度、經濟合同和重要決策的法律審核把關率達到100%”和“總法律顧問專職率和法律顧問持證上崗率80%”的硬指標。
其五,三年目標本身說明現在很多未經法律審核。
黃淑和說,要在全面實現法律審核“三個100%”的同時,大力提高審核質量和水平。要在確?!皟蓚€80%”按期實現的同時,有針對性地提升法律顧問隊伍的整體素質。要把是否發生因自身原因引起的違法違規案件,作為檢驗法律風險防范機制建設成效的重要標準。
其六,外企都有外聘律師,央企高管被要求盡快考證。
對于總法律顧問而言,則要進一步提升法律專業能力。專職總法律顧問要進一步充實新的法律知識,同時加強相關領域的業務學習,努力成為合格的專家型領導干部。央企分管法制工作并兼任總法律顧問的負責人,也要注意學習法律專業知識,盡快考取執業資格,努力成為法律顧問隊伍的優秀領軍人才。
其七,央企需要管好壞孩子-境外子企業。
中央企業要高度重視做好境外法律風險防范工作,進一步加大對境外子企業的管控力度。有條件的可以通過在境外單位設置法律事務機構或法律顧問崗位。中央企業還要依法妥善應對境外投資審查。要堅持獨立的市場主體和法人實體地位,突出市場化運作特征,并主動參與WTO貿易政策審議。
中國企業沒有培訓最好不要“走出去”吃虧
A,失敗源自對他國不了解不尊重。
B,不一樣的法律、規則、文化、思維。
C,要約程序和對等原則。
D,專業經驗和必要的培訓
E,低調做事掌握技巧切忌夸夸其談
F,加入投資海外熱潮最好先上課
字數:5521
時間:20121129-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