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外資流入進行審查并非不差錢
外資審查制度引發限制外資質疑
2011年2月3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建立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安全審查制度的通知》,決定建立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安全審查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具體承擔并購安全審查工作。3月,商務部有關實施外資安全審查的暫行規定出臺。8月,《商務部實施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安全審查制度的規定》正式發布,并與2011年9月1日起實施。
此項制度引發媒體、中外業界、專家的普遍猜測和質疑,認為這將限制外資流入,為并購中國企業設置障礙。官方解釋是國家安全審查是國際慣例,我認為,這主要是為中國海外投資屢屢遭遇外國政府政治審查的對等措施。
中國對外資流入的審查范圍
中國對外資并購安全審查的范圍包括: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軍工和軍工配套企業,重點、敏感軍事設施周邊企業,以及關系國防安全的其他單位。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關系國家安全的重要農產品、重要能源和資源、重要基礎設施、重要運輸服務、關鍵技術、重大裝備制造等企業,且實際控制權被外國投資者取得的。
去年外資流入量增長率下降
2011年,中國的外資流入量水平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和發展中國家水平。從外資流入量增長率來看,去年的中國外資流入量增長只有8%,達1240億美元。雖然位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的2269億美元,但低于去年外資流入的全球平均水平16%,和開發中國家水準的11%。
去年,盡管世界經濟發生動蕩,全球對外投資流量仍然超過了金融危機時的平均值,達到了1.5萬億美元。但這個數字比2007年歷史高點低了23個百分點。
美國正在搶走中國的外資
金融危機時期,外國人紛紛從美國撤資,將資金轉移至相對安全的地區,如中國和巴西等新興經濟體。但從前年開始,美國投資價值和投資安全性越來越明顯,加上美國局勢相對其他地區,穩定安寧。外資大量涌入美國,其中一部分來自從中國撤離的資金。
據紐約媒體6月14日披露的數字,美國商務部的經濟報告顯示,2011年美國吸收的來自外國的資金達到創紀錄的2340億美元,較2010年的2058億美元增長了14%。而中國2011年吸引的外資為1160億美元(與上數據不同是因來自不同統計機構),較2010年的1057億美元增長9.7%。由此來看,美國正在搶走中國的外資。
中國被別國制裁損失嚴重
中國已連續16年成為全球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連續5年成為全球遭遇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中國自加入WTO以來,在2002-2010年的9年間,遭受到了國外貿易調查692起,合計金額389.8億美元。
別國對中國的調查和制裁理由主要是,其一,懷疑和指責中國出口企業享受政府補貼,與他國同行企業形成不公正競爭;其二,為中國貿易順差找平衡;其三,為本國企業采取的地方保護主義政策;其四,中國產品為占領市場份額,同行之間惡意競爭,低價或低于成本價傾銷。
中國反傾銷調查以對應別國反傾銷
中國同時也是制裁別國的大國。截止去年年底,中國發起的反傾銷調查已達186起,高居世界第三。主要由中國商務部發起的反傾銷調查,既是對市場進行規范,也是對部分別國制裁行為的對應貿易手段。
審查外資是中資被外國審查對應措施
從中國審查外資流入中國的范圍來看,主要是限制外資投資并購涉及中國軍事和國家安全領域,這與外國審查中國投資并購的范圍接近。近年來,中國資本頻頻在對外國投資并購的審查中遇阻,大都牽扯政治、軍事、國家安全、高科技等等原因。如2009年中鋁以195億美元巨資收購必和必拓股份,被澳大利亞境外投資委員會拒絕。2011年中坤投資以2億美元購買冰島300平方公里75%所有權,被冰島政府拒絕。還有中海油收購優尼科,華為收購三葉,都屬于此類的政治性失敗。
中國采取反傾銷調查以對應別國制裁中國,審查外資也不失為中資被外國審查必要的對應手段。
2012.07.26.1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