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干預的拉美經濟模式警醒中國
拉美模式后果:導致阿根廷的全面倒退。
所謂拉美模式,是以阿根廷為代表的拉美國家,采取加強政府干預的方式發展經濟,實行企業國有化和增加基礎設施建設等手段,取得了經濟高速增長。但是出現了嚴重的后果,2001年阿根廷陷入嚴重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危機,其他一些拉美國家也出現了經濟衰退和社會形勢的動蕩。
我們來看看拉美模式是怎樣將阿根廷推向深淵的。首先,看過去的阿根廷與現在的阿根廷。在上個世紀6、70年代,阿根廷還是世界經濟強國之一,國民人均GDP列于是世界第5位。但是,到了2012年,這個國家卻降到70位左右。為何會這樣?
根本原因就是,這個國家不能消除貧富兩極分化。整個國家政治都隨著財富的增長而腐化墮落,因為財富掌握在少數人手中。阿根廷出現的兩極嚴重對立,使得國家的統治能力受到削弱,國家經濟增長也不能持續,又加上為了轉移社會矛盾,貿然發動了馬島戰爭遭到失敗,國家的發展因此遭到中斷。
阿根廷教訓:重視民企尊重公民國家才有希望。
阿根廷意識到,為了使國家持續發展,對于現在制度的不合理處要進行改革,包括收入不均,經濟權利過于集中,并要向民營企業放權,讓他們活起來,并充分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這樣才是一個世界大國的一種正確姿態。
國民的幸福感來源于公民權利。國家的發展不能只看有沒有高大樓房,有沒有晚上的霓虹燈,更要看一個公民能不能自由地生活在這個國度,充分享受法律所規定的權利,讓他們成為一個有自豪感的國民。
中國移民潮:體現出公民內心的不安全感。
據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發布的報告,2010年有50.8萬中國人離開中國,移民到34個國家。這比2000年高出45%。中國人移民到美國的人數最多,2011年有8.7萬中國人移民美國。
多數人表示,中國一切向發展看齊的經濟策略,導致環境惡化,社會與道德水平達到歷史底線,讓他們對中國的生活前景感到擔憂。中國的中產階級普遍對未來感到不安,特別是自己孩子的未來,他們不認為中國的未來是穩定的。
民企擔憂:彰顯特權經濟和市場力量倒退。
《中國企業家》雜志對“民營企業家對18大最關心問題”顯示,民營企業家最關心問題的前三位是,降低企業稅收負擔,拓寬民營融資管道,切實保護私人產權。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歷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都推進民營經濟發展,但對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激勵效應”,15大后持續衰落。近10年來,“國進民退”成為顯著經濟現象,政府對市場干預愈加突出,加劇了市場力量衰退。
國有經濟享有貸款、土地等各方面優勢,擠壓民營經濟發展空間。另外,各部門規定越來越多,年檢、審批越來越嚴格,民營企業經營成本越來越高。民企普遍期待18大后能推出新的促進民企發展政策,扭轉目前頹勢,帶來更好的經濟發展局面。
字數:1150
時間:20121205-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