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難了,已使七成中小企業接近僵尸
過去的一年,三大因素使中國有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的中小企業,面臨生存困境。這些企業有很多已成為僵尸企業,名存實亡。企業要尋求發展,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生存問題,得先活著。那么活著究竟有多難?主要的問題在哪里?
其一,前所未有的融資難。
融資難,到底有多難,雖不至于登天,但難而且貴,難而且險,是不爭的事實。即使取得了融資,部分已經逐漸流入非實業經濟領域。近年,大量企業資本已經游離實體經濟,成為游資和熱錢。
其二,嚴重的用工荒。
大量中小企業面臨“招不到,留不住,用不起”的窘境。而支撐企業的精英人才,紛紛移民和外遷,剩下的企業形成了空心實體。
其三,來勢兇猛的高成本。
通貨膨脹已經成為逃出鐵籠的老虎,使企業成本年年高漲。產成品漲價勢必降低競爭優勢,而原價維持就會使利潤薄之再薄。正如常言:“比刀片還薄”。
其四,外來訂單大幅減少。
國際經濟形勢的普遍不景氣,各國地方保護主義抬頭,讓我們數百萬依靠外來加工生存的企業,減少甚至沒有了訂單,嗷嗷待脯,奄奄一息。
其五,人民幣升值吃掉了大量外貿利潤。
中國有大量的外貿依賴型企業,利潤只有3-5%,如紡織、鞋業、玩具業。當人民幣匯率升值5%時,這些企業將面臨虧損。那么,近三年人民幣匯率已經升值24%,這些外貿依賴型企業還有多少活著呢?
中國中小企業的出路在哪里?哪有救命稻草?
第一條路,向下走,退出市場,被淘汰。
不干實體了,出口在哪里?變現投資?國內房市?正在調整;國內股市、基金、黃金、期貨、外匯、保險?風險難測。
第二條路,向上走,轉型升級。
如果能進入上游,在“銀根、地根、能源流、物流”的壟斷托拉斯區域中,就能分到一杯羹。但這需要花大筆的錢,更重要的還要有關系、有渠道,不是都能做到的。
第三條路,向外走,海外拓展。
金融危機、次貸危機和歐債危機產生了許多海外機會,中國企業如能抓住并挖掘品牌、技術、人才、市場占優的,性價比高的企業和項目,洽談投資入股、兼并收購、多方式合作經營,都是有可能的。
有利于中國企業海外拓展的機會,多少年一遇?
國際經濟形勢的重大變化,正在發生對中國企業有利的變化,尤其是中國民營企業,廣受海外歡迎。有許多國家和行業,包括發達國家及某些優勢行業,正在向中國資本伸出橄欖枝。
合作的條件和當地的稅務政策及配套,往往可以一事一議。如果我們善于處理外國政府關系,通過專家或專業機構的幫助,了解并利用當地法律和商業規則,尊重西方文化和信用體系,那么“中國海外軟著陸”,值得期待。
海外許多國家完善的市場經濟環境,嚴謹的法律和商業規則,將是有慧眼有膽識的中國中小企業生根發芽的沃土。
最重要的是,商機總是留給前瞻性的。
字數: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