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光伏行業面臨著極大的危機:繼美國政府對中國的光伏企業“關門”之后,歐盟委員會在2012年9月6日發布公告,正式對中國光伏電池發起反傾銷調查,這是迄今對我國最大規模的貿易訴訟,涉案金額超過200億美元。一旦歐盟認定反傾銷行為(專家認為可能性較大),中國光伏企業將遭受比美國對華光伏“雙反”更嚴重的打擊,中國光伏行業將進入一個極端的困難期。
中國光伏業面臨著市場環境的四大挑戰
目前,中國光伏業面臨著市場的極大挑戰,好比環境驟變,光伏業的“恐龍們”難以生存:
1. 歐盟和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產品市場,每年能消費世界太陽能產能的90%。我國的光伏產品大部分依賴出口,每年產能的80%以上都銷往歐美市場。在歐美都關門之后,光伏業公司馬上要面臨著“斷糧斷奶”的困境。
2. 即使歐盟沒有能夠實現對中國光伏公司進行關門,由于各國光伏企業在歐洲打起了一場慘烈的價格大戰,很多公司,尤其是德國公司們全方位創新,縮小與中國企業的價格差距,使得中國光伏公司產品的價格優勢逐漸喪失。
3. 在國際市場沒有出路的情況下,國內市場仍然存在成本障礙。因為太陽能發電技術落后,、央視資料顯示,目前太陽能發電每度電價是1.5元,而傳統火電價格一般在0.5元,兩者相差3倍。雖然國家力推太陽能項目,對一些項目進行補貼,但這樣的項目目前還停留在“形象工程”層面,離真正的市場有很大的距離。國家的補貼也是“杯水車薪”,解決不了光伏行業的危機。
4. 中國光伏業一擁而上,導致行業過多的公司存在。目前的光伏產業生產量大大多于市場的需求,很多的“恐龍“馬上面臨著被餓死的威脅。
光伏公司的戰略突圍出路
那么,中國光伏企業應該如何突圍?
在這種圍困下,光伏公司的領導者必須頭腦清醒,對形勢做出正確的判斷,找出自己的戰略途徑,不僅使企業能夠生存,還要能夠進退有余,長久發展。在戰略上,我們做如下的分享:
途徑一: 國際化發展
在歐美國家進行建基立業,打到“敵人“的后方去。這樣,就避免了”雙反“的圍困。基于我們的經驗,我們具體有如下建議:
1.
這條路線的主要優點是有自我控制的權利,使企業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設計去發展。但這種方法也有周期長、發展慢、跨文化困難、市場開拓慢、品牌推廣難等缺點。
2. 國際并購(M&A): 這是一個為越來越多的公司所采取的戰略途徑,它通過合并或購買對自己有利的公司使自我得到快速的發展。中國的聯想就是通過并購IBM 個人電腦事業部,使自己通過蛇吞象的路徑,一步提升到全球第三的地位。通過這次并購,聯想獲得了IBM ThinkPad 的使用權,獲得了IBM強大的、遍布全球的技術力量,也可以通過中國廉價的生產能力而提高了產品的利潤空間。最近,中國的三一重工也通過這種并購的方法得到了德國的二家公司,使三一重工成為世界級的品牌。
3. 合資(JV):這是中國企業非常熟悉的一種方式。二家或多家互補的公司共同投資成立一家新的合資公司,互補共贏,共同發展。在中國的許多外國企業都是先通過這種方法進入中國市場的(主要原因是中國政府不允許直接的外國獨資公司),但在WTO后,大批的外國公司購買中方的股份,成立了獨資的外國企業。
4. 戰略合作:通過雙方的貿易或技術上的合作,使雙方開始共贏。并在逐漸磨合的過程中,雙方達到共識和信心,最后可以走向并購。如中國公司可以投資給有研發能力的外國技術公司而得到最新的技術,或通過與外國公司的品牌公司合作得到國外的市場(如OEM方式)。
途徑二: 技術性突破
中國的光伏公司大都存在技術難關:費用高而使之不夠經濟,市場接受度相對差。根據最新的權威機構Pike Research研究指出,建筑光伏材料(BIPV)可能是解決光伏市場難關的一個有效途徑。
Pike Research 研究指出,今后的五年內,4.6GW的建筑光伏應用將使BIPV光伏建筑材料成為最快增長的光伏材料。目前,BIPV在歐洲具有世界最大的市場,其他國家也在迅速跟上來。美國政府能源部增加的四億多美金的資助便是一個有效的證明。
正是這些原因,在西歐,有許多著名的公司投資在BIPV材料上。在德國政府的支持下,行業領先者(博世,巴斯夫, RWE)和歐洲風險資本投資者進行投資的Heliatek公司掌握世界領先的、第三代BIPV光伏技術,是一個技術上的重大突破,他們的技術使成本降低、突破了傳統應用范圍,創造了BIPV建筑材料巨大的市場空間。
在中國市場和資本的吸引下,這些公司也非常愿意與中國伙伴進行各種形式的合作。Heliatek CEO 表明:“中國是我們最關注的市場,我們會非常愿意與中國伙伴共同合作、共同成長。我們期待著與具有遠見和實力的中國的伙伴共同合作,謀求在全球市場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