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贏政統一六國前夕,秦國聚集了當時第一流的賢才,如王翦、王賁、蒙恬、李斯、尉繚、姚賈等。他們有的是軍事家,有的是政治家,有的是外交家,他們都不是秦人,卻在盡心竭力地為秦國效勞。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局面,固然離不開秦國本身已經取得對山東六國的明顯優勢的吸引,然而眾多杰出人才來到秦國以后,能充分發揮各自的才干,為秦國制定和實施克敵制勝的謀略,最為關鍵的還在于秦王贏政知人善任,海量容才,以卑恭謙遜的態度和豁達的胸襟對待臣下和紛至沓來的賓客。正是一代雄主過人的眼光和胸襟,激勵著大臣為秦的統一運籌于帷幄之內,武將也為之馳騁于千里疆場。尉繚、李斯等文武大臣都竭忠盡誠地為秦國效力,來報答秦王贏政的知遇之恩。尉繚根據自己的反問計設想,同時綜合他人類似的建議,并借鑒秦國歷史上施行反問計的成功經驗,為秦王制定出統一夭下的總戰略方針:用間與用兵相結合,政治瓦解與軍事進攻相結合。根據這一總的戰略方針,秦國相繼滅掉了韓、趙、燕、魏、楚、齊六國,在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中央集權的王朝。在統一過程中,秦王贏政折節納人和知人善任,充分調動了文臣武將為秦效力的積極性,使他們最大限度地為秦的統一發揮自己的才干,為秦的統一大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