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的某個地區商業競爭過程中,這種紅包文化非常嚴重。尤其有一家企業,他們的企業老板會收自己員工的紅包,然后供應商會直接給企業的老板送紅包。導致這個地區的紅包文化非常盛行,有什么問題用紅包擺平,如果一個紅包不管用就兩個,兩個不管用就三個,問題不在于問題的原則性,問題只在于紅包的多少。我記得,他們請我給他們講課的時候,他們人力資源部的經理暗示和我的助理要紅包。我知道后,把他們公司列為黑名單,因為他們不懂商業。他們能夠請我給他們講課,是因為他們最大的一個客戶占到他們訂單40%的客戶終于忍無可忍取消了與他們的合作。他們的老板勵志要進行第二次產業,于是花錢請老師給他們講課。我想我不用講這家企業的現狀為什么會這樣,我只想說他們所作的是市場所不喜歡的,是違反市場規律的事情。
什么是因果,什么是邏輯,這兩個案例希望能夠給你啟示。經驗中有很多是過去成功的案例,而邏輯是大智慧。會遵循邏輯辦事的人一定會成功,因為邏輯都是一些自然而然的規律。如果說我們為什么一定要按照邏輯辦事,因為邏輯是沒有產生你和我的時候就已經有了,他是存在于自然界中,不會受人的影響而發生改變的。
在上邊講案例的時候我多次的提到一個字“信”,那么如何才能產生我們所講的信呢?我們知道一切商業活動都來源于一個詞,那就是商業交換,我們和客戶之間是商業交換,我們和供應之間也是商業交換,我們購買設備和企業建設的時候也要進行商業交換,我們和員工之間的關系也是商業交換,員工通過企業這個平臺為客戶提供各自的服務,企業收到客戶的付款后扣除一定的企業發展維護費用,然后按照員工和投資人付出的價值比例進行分配,這就形成了我們所熟知的分紅和工資。商業活動過程中充滿的都是商業交換,就像最原始時期,人類社會還沒有錢幣的時候,他們進行相互的交換,你用你做的工具來換他摘得蘋果。可見,我們的祖宗雖然不懂什么是電腦,但是他們懂得商業交換。那么什么樣的商業交換能夠產生“信”呢?答案很簡單:等價交換,這就是邏輯。如果按經驗辦事,那結果可就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