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譚木匠是做木梳,而且譚木匠的木梳是一種品牌的象征。譚木匠的創始人譚傳華,曾經做過一件燒梳子的壯舉。1995年,當譚傳華確定要用“譚木匠”作為商標時,譚傳華果斷地下令燒毀了15萬把梳子,為何要燒梳子?譚傳華稱,盡管當時他覺得這15萬把梳子的質量比市場上的好多梳子好得多,但還是不符合譚木匠的質量標準,會影響譚木匠的品牌形象。當時譚木匠出現了流動資金緊缺的現象,譚傳華到處去籌措資金。好不容易籌措回一部分資金可以完成了15萬把梳子的加工生產任務,一旦銷售出去,公司資金的周轉問題就不存在了??墒菦]有想到這15萬把梳子出現了批量性的質量問題。就在這時分歧產生了,公司有些領導干部建議公司將這15萬把梳子以次充好賣掉,這樣公司不就有錢了嗎?甚至有人提建議我們可以不用譚木匠的名義銷售,雖然少掙一些但是總比燒掉要強百倍。但是譚傳華依然決定將這15萬梳子燒掉,他這一燒把大家都燒痛了,都燒醒了。
相傳每次鳳凰重生都需要完成火的洗禮,必須經過烈火燒成灰燼,然后鳳凰就會從灰燼中重生。改變是變化的唯一的途徑,更重要的是改變隨之而來的一定會有痛苦,對于一個企業能夠承受多么大的痛就能實現多么大的成功。我們中國現在的企業大多數不需要,像當年的海爾和譚木匠,進行那樣的歷史蛻變,但是我們同樣需要變革,我們的變革動力在哪里呢,什么時候我們才能夠想明白我們需要改變,什么時候我們才能付諸實踐,什么時候我們才能夠享受成果。堅定信心,從今天開始。
總之改變需要遵循3條戒律:
1) 要自信,要有遠大的目標;
2) 實事求是,審時度勢;
3) 堅持不懈,持續不斷。
�{}����b`-b,進行改變之前,首先要弄清楚我們的現狀,以及達到什么樣的效果才是我們所需要的。比如說一家企業本來基礎比較差,很多職能都不是很清楚,而且每個崗位的職責也不清楚,就在這樣的環境下,忽視了企業的現狀,直接請專業的企業文化咨詢公司幫助企業搞企業文化,我們可想企業文化推行工作最后只能是把問題復雜化,使問題無法解決。任何東西都需要載體,就像水必須放在杯子里才能喝,我們很少會把頭砸到水里喝水。任何變革不光需要科學的理論基礎,同時還需要堅持,有多少正確的改變或者變革都是被這樣和那樣的原因而停止。這個世間的任何改變都需要艱辛的付出,沒有人靠運氣贏得尊重,只有靠一般人所不能,才能創造讓人矚目的成績。在我們尋求企業持續改善發展的時候,同時我們也要審時度勢,一定要了解企業的現狀,根據企業的發展需要按照計劃逐步完成企業的優化改善,我們可以提升我們的改善速度,但是我們不能夠簡略掉中間過程。尤其企業在導入先進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時候,一定要按照企業的現狀安排改善,切不可一時興起盲目導入,而忽略了企業改善本身是為了提高效率。在進行大的先進管理系統導入的時候,企業一定要先對企業的基礎設施進行完善,越是高的樓房,他對地基的要就就會越高。下邊講一個案例,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