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中國學生學會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并熟練背誦了這一事件的意義:一二三四點,總結。
南北戰爭,美國學生被要求分析:
1.你是否同意林肯總統關于美國不能存活除非它全部解放或全部奴隸的聲明?解釋。
2.解釋為什么北方白人反對奴隸制,南方白人擁護奴隸制,但他們都感覺他們在為自由而戰?
3.自由對于黑人意味著什么?
4.林肯總統和格蘭特將軍表示在內戰后,南方不應被粗魯地對待。為什么這是一個聰明的政策?解釋。
(這并不是歷史研究生的功課,只是高中生的作業。)
美國學生從小開始習慣大學似的發現問題——查找資料——互相討論——提出觀點——研究寫作——公共辯論。這些習慣,晚熟的中國學生也許本科畢業仍未熟稔。
另外一點晚熟的是自理能力。不光中國學生知道成績重要,父母也知道,爺爺奶奶也知道。只要會分成績心的事情,家人都可以代勞。這點可以對比全球的例子:中國家長認為“孩子才是個小學生”,需要接送;日本家長認為“孩子已經是個小學生了”,不需要接送。中國對待孩子是“寶貝”,既溺愛又霸占;美國家長對待孩子是將他們視為擁有獨立人格的平等對象,與孩子握手、正式地互相問候,并在各種事情上放養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