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集團品牌戰略與名牌戰略的案例分析
海爾是奇跡。從1984年虧損147萬元的小廠,經過17年的奮斗,發展到今天全球營業額600多億的大企業,年增長率平均達到81%,而且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于是研究海爾的發展歷史,我們發現,早在1985年,也就是海爾才剛剛起步,還處于困難階段,就明確地提出了創造名牌的目標。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說:“市場經濟下,世界的版圖是名牌的國界。可口可樂也好,可達、富士也好,說到底是一種品牌、一種實力的顯示。一個國家的實力,也將通過其擁有世界名牌的多少來體現,海爾的目標就是要沖出國門創名牌,這就是海爾的歷史責任!”
名牌戰略是企業從小到大的催化劑,是從小成長到大的重要橋梁,而不是等到大了之后才能收獲的成果。發生在1985年的“砸冰箱”事件后,海爾就開始了確立名牌戰略,不僅扭轉了過去的被動局面,而且逐步成長為國內著名的企業和馳名的品牌。以張瑞敏為首的廠領導,分析市場形勢的發展:盡管市場上的冰箱品牌不少,但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名牌冰箱”,名牌幾乎還是洋貨的代名詞。于是,張瑞敏果斷提出:“要么不干,要干就要爭第一,創名牌,”并由此確立了走質量效應型發展的道路。
1991年底到1998年,海爾以“吃休克魚”為理論依據,兼并了18家虧損企業,使海爾企業規模得到了空前的擴張。其中,青島電冰箱總廠兼并了處境困難的青島電冰柜總廠和青島空調器廠,爾后分別更名為青島海爾冷柜總公司和青島海爾空調器總公司。僅僅一年時間,兩廠分別創下歷史最高紀錄,產品質量、經濟效益、職工素質等均躍上一個新臺階,從而使海爾從一個冰箱企業變成了生產各類家電產品的企業。因此,海爾品牌的名聲進一步提高,海爾集團成了本行業的主導企業之一。1999年,海爾在國內坐穩了位置之后,不失時機地進入新的國際化經營的新階段,對自己品牌的要求,也由“品牌國際化”到“國際化品牌”。海爾不僅把自己的產品打到世界市場上,而且要在世界各地建立自己的經銷和生產機構,海爾提出的目標是“三個三分之一”:三分之一國內生產國內銷售;三分之一國內生產國外銷售;三分之一國外生產國外銷售。至此,海爾已成為國際知名品牌。
海爾集團自“名牌戰略”思想指導下通過技術開發、精細化管理、資本運營、兼并控股及國際化,已從虧空147萬元的企業成長為國家特大型企業集團。產品品種涉及電冰箱、電冰柜、空調器、洗衣機、微波爐等27個門類,7000余個規格品種,并批量出口到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2000年,海爾集團國內營業額實現268億元,其中工業銷售收入212億元,比上年凈增50億元;出口創匯比去年增長1倍,達1.38億美元,成為中國家電第一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