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采購管理中常見的六大誤區:
1、成本誤區
追求企業的絕對低成本,不斷壓縮供應商的利潤空間。姑且不說低成本帶來的質量下降,其實,這種死拼成本的結果最終得益的是終端客戶,損害的卻是行業及相關行業的生存空間。采購不是孤立的資源保障活動,它應與企業的市場營銷戰略緊密結合,絕對的低成本并不代表企業高效益,事實證明它只能是壓縮行業的利潤空間,無異于自殺;相對的低成本才是企業持續發展的保證,是企業競爭力體現,它符合國家引領企業健康發展的戰略思路。事實證明,大部分管理型企業并沒有因為金融風暴時期的采購低成本而利潤率提高,也沒有因為03、04年材料價格暴漲、成本大幅攀升而下跌。因此企業的采購管理體系必須滲透“相對低成本”的采購理念。
2、領導誤區
“企業的文化就是老板文化”、“老板永遠是對的,至少當時是對的”。不少企業的總經理直接參與采購管理,而且總有不少的決策性意見指導采購部門,最終采購寸步難行、無所適從。從管理的角度看,任何直接參與企業部門管理,特別是事必親躬的企業老總,可以基本這樣斷定:所到之處,不說天下大亂,也必將雞犬不寧!適當的參與將有助企業采購部門的工作積極性,而過度的管理只能是添亂!
3、考核誤區
大多企業對采購部有一套考核體系,并形成不少考核看板(KPI),而其依據就是ERP系統抽取的數據。做過采購的都清楚,系統數據(通常是月度加權平均數據)由于系統缺陷(如材料代碼等)永遠無法還原真實的成本。面對這些數據采購員們若想洗清自己那就花上幾天時間去解釋吧!而關鍵的是有幾個領導愿意去面對那些數據聽你解釋呢?你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吧!
4、用人誤區
很多企業在招聘采購的時候關注的是誠實、外向、健談、有經驗等指標,我們認為現代采購還有多少是需要通過談判來解決的呢?因此,我們認為現代采購的基本素質應該是:責任心、反映敏捷、條理清晰和勇于承擔責任。
5、付款誤區
近幾年來,國內出現了拖欠貨款之風,少則三個月,多則半年,部分財務人員甚至美其名曰“控制財務成本”。這種本位主義下的控制成本法給企業造成的是更大的采購損失及企業的外部形象損害。
6、庫存誤區
當前不少企業仍視庫存為洪水猛獸,甚至美國某知名咨詢企業仍在國內開展“零庫存”理念,曾經某集團企業在2000年底受其影響,嚴格控制庫存,致使該企業在鋼材價格僅為2350元/噸時實行零庫存管理,導致01年初該企業訂單大增,而鋼材價格直奔4000元大關的情況下,不僅采購損失慘重,更重要的是生產節奏不保。因此,庫存是一個調節器,合理利用庫存將大大降低企業的采購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