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管理者,是希望“員工主動拼命為你干”,還是希望“你領著員工拼命干”?很顯然,管理者無不希望自己在與不在,或者干與不干,員工都能拿出“拼命三郎”的工作精神,積極、主動、富有成效地完成預期的工作目標,甚至超越預期目標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這種工作精神就是自動自發。 作為管理者,是希望“員工主動拼命為你干”,還是希望“你領著員工拼命干”? 很顯然,管理者無不希望自己在與不在,或者干與不干,員工都能拿出“拼命三郎”的工作精神,積極、主動、富有成效地完成預期的工作目標,甚至超越預期目標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其實,這種工作精神就是自動自發。自動自發不能簡單地用積極、主動、肯干來概括,而是有著更為深刻的內涵:員工視企業為家,以為自己工作為理念,實施有效自我管理,積極主動地開展工作,充分有效利用內外資源,達成甚至超越預期工作目標。 企業不可小視的“羊群效應” 在一家企業里,如果90%的員工能做到自動自發,那么其他10%的“被動員工”也必然會跟隨著走向自動自發。如果只有10%的員工能做到自動自發,那么很難帶動另外90%的“被動員工”走向自動自發,甚至這10%的員工會被那90%的員工“帶壞”。還有種更為糟糕的情況,那就是10%的“被動員工”可能會“帶壞”90%的自動自發員工,關鍵要看這10%“被動員工”的個人影響力。假如這10%的員工是中高層管理人員,估計自動自發很快就會在企業里銷聲匿跡。 企業里同樣存在著“羊群效應”,存有“隨大流”心態的員工并不在少數,而且可能會導致“暈輪效應”減小而“魔角效應”增強,即員工會縮小企業的“優點”,而放大企業的“缺點”。員工們很容易會因企業的“不是”而站到同一條戰線上,進而形成一種惰性風氣,其結果就是在工作中成為行動上的“矮子”。 良好的內部環境是員工自動自發的基礎 醫學常識告訴我們,病原體的生存、繁殖與擴散是需要環境條件的,尤其是不利的體內環境更容易讓病原體肆虐。惰性化工作風氣就像細菌、病毒等病原體一樣,很容易在企業里繁殖與擴散,速度快而危害無窮。 如圖1,氛圍、土壤與平臺是企業讓員工自動自發必要的內部環境。如果缺少這樣的環境條件,惰性風氣就會占上風,員工就很少會在工作上大步向前。他們或者害怕因出風頭而“攤事”,或者因缺少平臺而難于起舞,或者缺乏資源而難為無米之炊……尤其氛圍,更是自動自發的先決條件。很多員工都可能會這樣認為:“出頭的椽子先爛”,“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在企業里想得太多、做得太多是容易被“掐尖”的,同事的妒忌與嘲諷,領導的不滿與嫉恨,都容易導致自動自發的員工被“掃地出門”。所以,企業必須做到讓員工在工作上自動自發得“名正言順”,否則,“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難成”。 自動自發并不是要放棄管理,也不等同于“零管理”或“無為而治”。只不過企業管理者的管理重心發生了顯著變化: ◆由監督管理轉向引導管理,管理工作重心轉向引導與指導; ◆由人員管理轉向服務管理,管理者工作重心轉向為員工工作營造環境、創造條件與提供資源; ◆由單向管理轉變為雙向管理,從管理者上傳下達式管理轉變為互動式管理; ◆由任務管理轉向目標管理,更加關注的是目標達成與否,而不是目標的實現過程; ◆由戰術性管理轉向戰略性管理,既關注工作成果的戰術性,同時也注重員工工作成果的戰略性; …… 自動自發需要企業進行一個完美的轉身。企業由管理者轉變為事業規劃者、平臺搭建者與工作服務者,讓員工在企業的事業平臺上,在企業引導與支持下,完成工作目標。可見,員工的自動自發需要管理者的有效管理,從而讓員工樂于工作,為員工提供一個最具有創造力、生產力和充滿挑戰的環境,使企業擺脫人看人、人推人、人考人的笨拙且有損員工積極性的管理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