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35公里多的南京明城墻,不僅是世界上最長的城墻,也被公認為現今保存最完整、質量最堅固的城墻之一,600多年櫛風沐雨,依然堅不可摧。明城墻安若磐石的秘密,就在于修建過程中嚴格的 質量管理。最為關鍵的是領導者朱元璋對質量孜孜追求的態度。
在冷兵器時代,城墻無疑是國家最重要的防御工事。城墻的堅固與否,不只體現著王權的威儀,更直接關系到社稷的安危,所以,歷朝歷代的最高決策者在筑造城墻時,始終將工程質量視為頭等大事,絲毫不敢懈怠。然而,滄桑變幻,曾經一時雄奇偉岸的城墻,大多都沒能經受得住歲月的檢驗,最終湮滅于炮火或風雨中。在中國古代的城墻中,朱元璋親自監理的南京明城墻,不僅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城墻,也是迄今世界上最堅固的城墻之一,歷600多年風雨而未倒,今天依然固若金湯。明城墻安若磐石的秘密在于它的修建過程中嚴格的質量管理。從現代企業管理的視覺來看,明城墻堪稱卓越質量管理的典范。
改進組織系統:從管理上保證質量
歷史鏡像:早在定都南京(集慶)前兩年,即公元1366年,朱元璋即采納儒生朱升“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開始修筑城墻。前后共歷時28年。有人形容說,它是“人窮其謀,地窮其險,天造地設”。
建造這樣一座城池,總共動用各類人員達百萬余眾,涉及長江中、下游數省的廣袤地區,時間跨度長,涉及部門廣,工序繁多,如果沒有有效的組織管理,簡直難以想像。怎樣才能有效管理,協調流程,既保證質量又不延誤進度?為此,作為“大明集團”的最高執行官,朱元璋殫精竭慮,最終想出了一套完善的管理體制。
南京城墻筑造初期,專職負責工程管理和業務指導的是中書省四部中的營造一部。為達到精細化管理,1368年秋,朱元璋將中書省擴充為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工部的首要職能就是掌管修筑城墻的工匠。至于具體工程的操作,則由隸屬工部的營造司主持。此外,朝廷還抽調地方府、州、縣的各級官吏為“提調官”,專門負責建筑材料、民夫的征調。
筑造城墻這樣的大工程,管理不好,很容易產生徇私舞弊現象。事實上,在筑城初期,貪贓枉法的事不絕如縷。朱元璋深知,如果官員對工程不盡心盡責,只想著投機取巧,中飽私囊,城墻質量肯定沒法保證。于是,他先后發布《御制大誥》文告三篇,將建造城墻時,官員貪污腐敗的案例一一列入其中,以為訓誡,昭告天下。朱元璋還允許民眾赴京投訴,一旦案件查實,懲治極為嚴厲,或殺,或流放充軍。貪污60兩銀以上者,皆處梟首示眾、剝皮塞草之刑,將尸首橫呈于衙門前,以警示繼任官員。今天來看,這些刑罰過于嚴酷,但從另一個側面可以看出,朱元璋為追求工程質量的決心。
與此同時,大明集團還實行了官員任職回避制度,官員不得在本省為官,南人官北,北人官南。任職回避制度,有效地防止了任人唯親,貪污腐敗行為,保證了工程的質量。
管理啟示:朱元璋之所以要對原來的行政架構進行調整,目的在于從組織系統上確保城墻工程的進度和質量。半個多世紀前,質量管理的先驅思想家愛德華茲·戴明倡導的全面質量管理一直以來被美、日企業奉為圭臬。在全面質量管理的五個核心理念中,有一條就是改進整個組織系統。合理、高效的組織結構無疑是卓越質量的首要保障。從組織系統上清晰定位可能涉及到質量管理的部門,設置合理的管理結構,有效監督,上下負責,做到了這一點,質量就已保證了一半。
一把手參與:零缺陷從“頭”開始
歷史鏡像:朱元璋先后數次親臨現場,督查工程。1372年1月5日,正值春節,花燈高照,春意祥和。朱元璋帶領丞相汪廣洋等人登上三山門城樓,視察正在疏竣的護城河工地。站在城樓上,春寒料峭,朱元璋突然發現冰冷的河水中,一名光著身子的民夫正在東撈西摸,甚是詫異。于是派人前往查問。原來督工為了戲弄這位民夫,故意將他的鋤頭扔進河里,讓其下水打撈,以此來取樂。朱元璋聽后,大為惱怒,下令將督工抓起來,并處以杖刑。
當時,有一段百余丈長的城墻,由朱元璋十分寵信的一個大臣負責督造。這位大臣整天吃喝玩樂,根本沒把修筑城墻的事放在心上,工程進展緩慢。離最后期限只剩十多天時,這位大臣他慌了神,想出一個餿主意,用大毛竹在護城河邊搭成一個大柵欄,將百余丈的地方遮掩其中。驗收那天,朱元璋帶著一班文武大臣,從聚寶門開始一路巡查,查到這里,由于護城河太寬,遠遠望去,誰也沒看出破綻。不久,真相敗露,朱元璋大為震怒,以欺君之罪,將有關責任人或殺或貶,并命人拆掉竹柵欄,重新修筑。
管理啟示:正是朱元璋的高度重視,對質量的孜孜追求,多次親臨生產一線,監督、檢驗工程質量,才鑄造了“明城墻”這個偉大的名牌產品。全面質量管理還有一條重要的理念——領導參與。領導對質量的態度,可以說就是衡量質量的尺度。當三星的產品在美國淪落到地攤上的大路貨后,總裁李健熙下令把有質量問題的產品,包括電視機、冰箱、微波爐堆到操場上,點火焚燒。自1993年開始,三星轉變管理理念,從單純追求數量增長轉變為以質量為導向的管理模式,進行了事業結構、人才培養、產品設計和生產、流程控制等各個方面的變革,并得以平安度過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作為領導者,正是李健熙對產品質量的苛求成就了今天的三星。在國內,海爾集團董事長張瑞敏為提高冰箱質量,也當眾砸過自己的劣質產品,海爾品牌的塑造,與張瑞敏對質量的執著密不可分。
決策者的態度,直接影響到員工的態度。領導如果不重視質量,員工就可能會更無所謂,一旦如此,質量的防護鏈條斷裂勢所必然。
嚴格責任制:讓質量觀念深入人心
歷史鏡像:明城墻高度一般在14米至20米之間,最高處可達24米。據初步估算,城墻共耗費了3.5億塊城磚。這些數量巨大的城磚,由官方統一收購、運輸、調配和使用。其規格、尺寸統一,一般長40-50厘米,寬20-22厘米,厚10-15厘米,重15至25公斤。城磚均用優質黏土或白瓷土燒成,大部分為質地細密、堅固耐用的青灰色磚。
為保證城磚的質量,朱元璋對制磚、筑城的工藝做了嚴格的規定。城磚制造過程中,取土、踩泥、制坯、晾干、裝窯燒制等工序十分繁雜。據說,光制磚一項,就有七八道工序:取土后要用篩子篩去雜質,然后放入水塘浸泡,把水牛趕入塘內踩踏,浸透后取中間土質細膩的部分制坯,磚坯晾干后入窯。燒窯時要用柴草,火候也要恰到好處。每道工序,要求都極其苛刻。
今天,細心的游客還可以在明城墻的一些城磚上發現斑駁的銘文。透過這些文字,可以追尋到明城墻修建過程中嚴格的責任制。
當時,為保證城磚燒造質量,朝廷要求各地在生產的城墻磚上注明府、州、縣、總甲、甲首、小甲、制磚人夫、窯匠等5到6級責任人的名字,以便驗收時對不合格的城磚追究相關人的責任。這一措施用現在的話講,就是要做到責職分明,責任到人:名字都燒在磚上了,想賴也賴不掉。
城磚運到京城后,首先要過驗收關。驗收由工部組織,從每批城磚中任意抽出一定數量,由兩名精悍強壯的專職士兵相隔一定的距離,抱磚相擊,如城磚不脫皮,不破碎,聲音清脆,方為合格。如果發現城磚掉皮、破碎、聲音混濁、或有裂縫,表面彎曲,則視為不合格。一旦不合格磚塊超過規定比例,則該批城磚即被定為不合格產品,責令重燒。如兩度檢驗不合格,就要嚴懲銘文中記錄的有關提調官及各環節中的具體責任人,重者甚至被砍頭處死。這種嚴酷的“責任制”,保證了南京明城墻的高質量。經檢測,城磚抗壓強度每平方厘米至今仍在100至150公斤之間,比當代磚的強度還要高。
管理啟示:明城墻嚴格的質量責任到人制度,以及嚴厲的處罰措施,使每一個參與建造城墻的個人和組織,無形中對質量充滿了敬畏,試想,哪個人愿意拿性命去做賭注!正因為如此,620多年櫛風沐雨,明城墻依然堅不可摧。
沒有嚴格的責任約束,責任不清,任何一個環節都可能留下質量隱患。“沒有質量,等于死亡!”杰克·韋爾奇說。對企業來說,質量既是常談常新的話題,也是一門永無止境的管理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