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之下的道理很多都是相通的,尤其在今天,人們的認知好像更加不如古人,我們喜歡外在看人,外表美丑成為我們判斷人的第一要點,其次才有內在。時下的男女交往更是如此。女性看男性的高富帥,男性看女性的 白富美,這之后發展到最終都是杯具。
女性抱怨男性是視覺動物,只有膚淺的眼光。每日嘴里呢喃的都是靚妹的渴望結識,看不到村里的“小芳”的善良。即使是年過六零的王石也不例外,敗在了八零后的裙子下,皆大多因為“美”。雖然不能一蹴而就,以偏概全。但相信這點占有較大的比重。于是天下美女盛行,你敢穿露背裝過冬天,她就穿比基尼上車展。一時都滿足了男性的審美觀,卻丟失了內在的真善良。于是,男性開始抱怨女性們都是些貪慕虛榮的,沒有什么真心對己的專注,沒有吃苦耐勞的品德,沒有白手起家的純情,只因起初的選擇就是在外在。這些皆為膚淺之間的應對。外在與外在的較量再匹配不過了。
老子說:"無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無味令人口爽,馳聘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美女看的多了,就不覺的美了,于是想著再有內在,因為活著的人是需要溝通,需要相知,相愛,相濡以沫。但這些在起初沒有建立地基,只想速食感情,迅速產生內容,最終只能慢慢“補課”或失望退場,可一場一場的過后,人間的悲情總不見峰回路轉,才開始想起,是否是上帝的安排與取笑自己,卻從未想過,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道理。
物質不是固定不變的。一切你我眼識中看到的,皆為物質。今天在你這里,明天在他那里,都是流動的。只重視外在的物質,最終會徒勞,而內在的品德與內容才是根本。
今天的教育行業也是如此,形式上大家都很開心,熱鬧,歡笑一趟,但回去后的學員只記得的是開心的瞬間而非課上的習得的知識,亦是一種悲哀。只因時間的交錯,搪塞或蒙混過去你我他,但上帝會看見。學員會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