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生產線生產方式,在產品單一、標準化、批量大、生產持續運轉條件下,具有高產能、高生產率的威力,在與陳舊落后的手工業生產方式的競爭中取得了徹底勝利,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它所體現出的思想觀念、戰略戰術及操作技法,深深地烙印在人們的潛意識之中。
采用大規模生產的現代企業,在買方市場的主導下,都會感到產能過剩或產能不足、資源組織不佳的時間流失以及大規模生產線的成本損失等問題。
1.產能過剩與產能不足
大規模生產線產能的增減,需要的設備多、場地大,人員多,亦即投資巨大,這就意味著生產現場有時產能不足,有時產能過剩。產能過剩,就意味著工廠經常停工,人員閑散,機器設備稼動率嚴重不足。產能不足,就意味著生產能力達不到要求,出貨延誤及放棄訂單,直接導致銷售收入減少,市場份額萎縮,還引起客戶的不滿。
市場是瞬息萬變的,如何保持一種彈性的生產能力來適應市場需求?如果增大設備投資的話,預測一旦失誤,則容易折戟沉沙,損失慘重;按兵不動的話,又容易錯失大好時機。
2.資源組合不佳的時間流失
工廠用于制造的所有資源,被組合成一條擁有龐大數目工序段的大規模生產線的硬體結構,帶來了作業時間的嚴重流失。
●大規模生產線,形成了物流斷點,產生了大量的搬運工作,以及連帶的停工、等待、堆碼、清點、尋找工作,導致了時間浪費。
●大規模生產線每次切換涉及全廠各部門,切換流失的時間嚴重。
●大規模生產線是由許多工序段組成的。各工序段的產能不能在極短的時間內調整到與工作量相適應的狀況,生產節拍各不相同,導致了等待、堆碼、清點等時間的流失。
●大批量的生產方法,導致了同一批產品從第一件產品全部完工到最后一個產品完成的所需時間,比小批量生產方法所用的時間長幾倍到幾十倍。
3.大規模生產線的成本損失
(1)大規模生產線龐大數目工序段結構,導致了大批量數目的半成品在各工序段之間轉移、停滯與堆積;配套的材料不齊形成等待與積壓。
(2)大批量的原料、半成品、成品積壓在庫,一旦發生品質缺陷,將帶來大量的工程變更與產品維修工作。
(3)由于生產環節多,物流、信息流、人流錯綜復雜,增大了發生大量生產異常的機會。
(4)數目龐大的職能部門機構,產生了數目龐大的管理人員、文員與秘書等間接人員,增加了人員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