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楚地記得,在2011年雷軍高調宣布做手機之際,不懂的都在搖旗吶喊,“懂的人”都充滿疑慮甚至不以為然。大部分手機界的不以為然,其詬病主要集中在雷軍及雷軍系并不具備硬件的基因和量產的經驗,貿然進入手機紅海將兇多吉少。當然這樣的判斷,同樣折射出部分手機圈老人的傲慢與偏見。 事實上小米用400萬臺的銷量,和公司近40億美金估值,階段性有力的回擊了這些質疑。傳統手機產業,對于雷軍的小米,經歷了“看不起,看不懂,學不會”三個階段。作為手機研發界曾經的老兵,我還是更想從同行的角度,學習剖解一下小米及雷軍,看看他做到了哪些傳統意義上的手機人做不到的事情。 傳統的手機生意,由于芯片廠商MTK和高通等均提供了日臻成熟的參考設計,大幅降低了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和品牌商研發的技術門檻,加快了進入市場的速度。由于基于同樣的參考設計,ODM和品牌商在產品上可創新的空間有限,更多的是基于Android系統的硬件整合,導致智能手機的同質化越來越嚴重,品牌商和山寨機之間的技術和產品差距拉小。因此,價格戰成為最核心的競爭手段,整個產業的利潤被大幅拉低,刀口舔血,在生與死的臨界線上掙扎,看不到未來。 對于ODM廠商而言,只能靠數量沖刺,靠規模向上游的零部件供應商榨取零星的價格空間,玩的是血腥的供應鏈游戲。對于“中華酷聯”這些品牌商而言,過多的依賴運營商市場,開發渠道的力量薄弱,互聯網渠道幾乎為零。運營商由于補貼的壓力,拼死壓低硬件價格,導致ZTE中興、華為有海量的規模,卻沒有享受利潤的快感。對于二三線品牌商而言,被“中華酷聯”價格標桿打的滿地找牙,試圖走產品差異化突圍,而這又受限于芯片廠商提供的方案,最終的結果是,要么降低質量以次充好,以獲得灰色的生存空間;要么通過預裝各種App軟件去獲得部分收益。 傳統的手機銷售渠道,一直被天音、愛仕德、普天太力等強勢的國包商巨頭把控,高端放貨,成本極高。手機從工廠到達消費者手里,要經過國包,省包,地包,營業廳多個層級,占用了至少40%的渠道費用。這樣的銷售渠道格局,即使是當年如日中天的諾基亞,也不能脫離。在供應鏈的層面,品牌商雖然可以向上游物料供應商轉嫁資金鏈壓力,但還需要向渠道商壓貨,忍受相當長的結款賬期。 產品沒有差異化,沒有渠道和供應鏈優勢,日益上漲的人工及原材料以及不斷下降的產品零售價,這就是傳統手機玩家們面臨的尷尬局面。 這樣的局面,似乎一夜之間被小米改變了,也為我們這些手機圈的老兵,結結實實的上了一課。我們看看小米怎么做到的以及在哪些地方是創新的,這也是傳統手機商“學不會”的: 品牌建設的創新 小米的模式,首先解決了品牌的問題。雷軍的個人品牌、傳播力、影響力,不但有效地幫助了小米品牌的建立,而且是用非常低的營銷成本。在互聯網上,雷軍作為一個人格魅力體,完成了自己品牌的價值變現,而小米手機,開啟的其實是一個人格魅力體的新時代。在未來,人格魅力體都可以直接向其粉絲銷售其產品或服務,以獲得價值變現,完成商業的閉環。 渠道建設的創新 雷軍的勢能,及雷系電商的相互助力,幫助小米突破了原有渠道的藩籬,其意義在于手機銷售渠道建設上的顛覆式創新。互聯網銷售的扁平化,去除了現下多級渠道的盤剝,每一分錢都落到小米的口袋里。 供應鏈層面的創新 小米憑借電商預定的模式,做到了以銷定產,這是傳統廠商未曾到達的夢想。憑借終端消費者巨額的預付款,同時享受了傳統品牌商相對上游的供應鏈優勢,又沒有傳統渠道商壓貨之慮,先收錢后發貨,小米現金流優勢明顯。 利潤獲取方式的創新 拋開紛繁的移動互聯網概念、MIUI的概念,小米獲得超高利潤的來源,還是其硬件銷售,這是不爭的事實。小米獲得的超高利潤,還源自于倍受爭議的期貨模式。眾所周知,手機產業鏈的物料價格,會隨著時間的流逝不斷大幅下降。產品發布之際的超高性價比,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成就了產品銷售的超高利潤。頂著超高性價比的帽子去發布產品,卻由于期貨的模式獲得了硬件銷售的超高利潤,這是小米無法在被詬病后自圓其說的關鍵點。對比一下小米的模范對象,蘋果也同樣獲取了硬件銷售的暴利,卻沒有人去攻擊,原因在于蘋果的生態鏈及品牌溢價。所以只要丟掉超高性價比這頂帽子,小米其實很容易回應這些質疑,只需要解釋這是小米的品牌溢價即可。而你們掙不著,不過是因為你們品牌價值低,你們攻擊小米,是因為“羨慕嫉妒恨”。 資本運作的創新 作為天使投資公認的導師,雷軍對接資本的能力毋庸置疑,這同樣是小米的核心競爭力。2010年底,小米完成A輪融資,引入Morningside、啟明和IDG為主的風險投資約4100萬美金,公司估值達到2.5億美元。其中,公司56名小米科技員工投資了1100萬美元。在A輪融資的同時,核心員工共同投資如此大的數額同樣是罕見的,這恐怕也是一種創新。 正如小米投資人啟明創投的童士豪所言,小米并不是隨便誰都做得出來的。從很多層面上而言,我非常同意這樣的判斷。 |